摘要:我国乡村重建与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研究领域。对我国社会问题处理方法的科学分析需要尊重现代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当今我国新型乡村环境治理已开始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此,要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文章就镇江市丹阳市下岸头村为例,围绕乡村环境现状分析,为下岸头村研究治理方案并设计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重建与治理;乡村修复;下岸头村  

乡村修复治理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乡村环境治理,近年来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但与当前城镇乡村发展仍然有所分化不同,乡村发展是不断出现分化的和比较分散的,把城镇乡村环境治理好非常具有历史挑战性。随着中国中国特色乡村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发展时代,乡村环境治理工作进入新发展时期。与我国过去乡村社会发展相比,我国的现代乡村已经开始发生重大社会变化。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我国的现代乡村还可能会继续发生较大的社会变化。  

一、乡村修复的现实考量  

1.环境规划改造  

由于农村城市和城镇乡村环境自古以来就有巨大的地理差别,乡村规划及其绘编特征、实施阶段特征与城市规划运行特征大相径庭。现有的乡村规划设计多数是依照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忽略了现代城镇乡村建设规划主体、决策方式特征、生活区开放式、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运行方式特征这些重要的基本环节和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乡村相关规划政策的直接影响。[1]  

我国地域辽阔,乡村类型种类繁多,现有改造模式丰富,但从宏观角度来看,乡村改造大都由集体经济和政府为主导,百姓被动接受,虽成果颇丰,但成本投资巨大,政府和企业不堪重负;对居民而言脱离实际,不符合居民需要。  

2.乡村治理  

进入新发展时代,我国特色乡村治理因人改变,因人而治,在正确治理乡村上面最关键还是要正确解决重大治理问题和解决现实治理难题。在当前我国一些乡村,不仅农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而且经济发展走向差异化和需求多元化,老百姓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仍然是现实的、迫切的和多种多样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产业需求强烈,但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组织起来提供服务是必须有合理代价、有合理成本、有合理费用的,现阶段还不能完全由各级政府部门包揽,接下来,需要更多农民工和组织联合起来自我提供服务。在做好治理下岸头村的社会工作上,必须要把引导好、建长效机制、拓群众渠道、增群众获得感,要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严格分类治理分级,强调推进社会资源共建,鼓励多元资源投入,讲求因地制宜,实现逐步健康发展。在实践中,一些下岸头村的劣势地方还普遍存在政策引导不够、机制不是很完善、服务功能缺位、老百姓不是很满意等突出问题。这无疑是当前乡村环境治理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性难题。乡村环境治理的基础工作主要是以人为主要中心的。做好今年我国新型乡村环境治理专项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性和任务之一是为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政策保障,推动乡村建设成为一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幸福乡村家园,最终目标也就是一定要在我国乡村地区建立良好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促进下岸头村产业振兴并带动下岸头村的环境重建。  

二、乡村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按照党的十九大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所明确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乡村农业振兴经济发展五大战略等的总体部署要求,笔者结合优秀案例,总结出乡村修复与环境重建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坚定不移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树立并贯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以土地资源利用节约工作为首、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为首要基础、自然灾害康复为首要工作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质量和土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恪守执行国家农村生态环境综合保护的基本红线,以坚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大力助推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集体经济健康振兴。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科学合理掌握乡村农业与城市乡村之间的结构差别性和农村产业发展趋势差异分化的基本特点,重视农村城市规划建设要使规划政策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凸显工作重点,体现自身区域特色、丰富多彩。既做到尽心所能,又量力而行,久久为之成功,扎实有效推动。  

3.始终坚持围绕实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则  

准确深刻地把握推进乡村社会振兴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科学内涵,发挥发展乡村多种经济职能与社会价值,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推进乡村政治经济体制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生态物质文明体系建设和深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重视其中的协同性、关联性,整体做好工作统筹部署,协调工作推动。  

4.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激发生命力的原则  

不断地深化农村经济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农业的开放,激发劳动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激活生产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多方力量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和扶持农村经济振兴,以专业技术和资金的汇集为基础来促进农业和乡村经济振兴,增强农业和乡村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下岸头村乡村修复实践概念设计  

项目所在地下岸头村的现状分析,首先是房屋分析,调研结果表明:场地内共有村民居住房79处,鸡圈、柴房等44处,共123处。其中危房共有29处,占地面积约为1334平方米,建议拆除并另外选址重建。其中空置房共有43处,占地面积约为2040平方米,建议部分保留修复,部分拆除并选址重建。在对下岸头村进行调研时发现,下岸头村还拥有一部分特色古宅的建筑,其中有一处质量、风貌保存良好的古建筑院落,据房屋主人介绍该老宅已有百年历史,老宅是由两栋传统中式两坡顶的建筑和一幢砖混平房组成,三栋建筑与建筑围墙组成“回”字型院落,斑驳的白墙将青砖裸露在外,平顶上安置着褐色的瓦罐,一砖一瓦都是历史,未来这栋建筑将规划为村史馆,向外界发扬乡村文化的同时,作为本地村民也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特色,认识自己所在村落的历史价值以及传承的重要性。其次对于乡村的主要生产环境分析:下岸头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村东西北三面均为屋岗坡地,村南地势稍平缓,为该村的主要水田。20世纪50年代,村民在政府组织下开塘挖沟蓄水交底,1974年后还开挖了五龙湖建成了电灌站,农业生产得到保障,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同时,村民还开始种植桃树,茶树等其他经济作物,养鱼等多种农业生产工作。  

最后对于下岸头村优势劣势进行分析;首先下岸头村的优势一生态资源优越,丘陵水田的空间格局。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临近沪蓉高速,沪霍线,通港西路。三农业生产方向明确:水稻,小麦,油菜,桃树,茶叶,大豆等。四符合改建条件:村庄宅基地空置率高。五人口老龄化传统语言生活方式的保留与传承,慢生活的氛围。劣势分析;一内部交通不便,道路过窄,个别道路为泥土路。二村居环境较差,乡村风貌缺乏秩序,村内有多个私搭畜棚和破旧柴房。三公共配套设施欠缺;无停车场,村民活动中心,广场,公厕,垃圾分类搜集点等配套设施。四乡村文化空间的缺失、文化遗存未得到良好保存,无公共文化空间。五老龄化现象严重,21%的老龄化率,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劳动力教育水平低,管理不科学;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六农村环境没有系统布局规划。  

乡村环境修复的首要任务也就是我们要尽快解决下岸头村劣势发展的问题。根据以上调研结果,依照镇江市《关于开展全城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项目组提出高效农业模式:整合现有农产品资源,构想农作物、水产与家禽混合培育模式,建立农村合作社定时对农民进行培育讲解;政府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将为下岸头村设计体验式、沉浸式农业旅游开发;以下岸头村现有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丹阳当地特色为新型功能布局依据,植入体验式旅游空间;融入当地特色传统的工艺,原始的工具,展示农副产品工艺流程,短暂告别城市的喧嚣,寻觅乡村的质朴与纯真。打造“乡约杏虎下岸头,乐寻一里七坊景”的下岸头;将从玩、赏、憩、氧、尝、耕、采、淘、学十大要素出发,将游客体验落实到设计和游客感知的各个维度;[2]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丰富休闲农业产品的内容,为消费者提供高品位、多层次、全方位的休闲体验。[3]下岸头村休闲农业示范区不仅特色鲜明并且趣味十足。  

四、小结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生态战略的实施,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观为核心指导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4]把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创新规划,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及其总体部署,以振兴县域发展乡村农业为基本实施单位,编制并组织发布《县域乡村振兴生态战略实施规划》,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关键阶段县域乡村农业振兴县域生态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总体目标、基本思路、重点工作任务、主题重点项目及科技创新活动举措。[5]着力探索建立健全创新发展农业新型乡村地区生态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的工作长效体系,整合所有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形成整体统筹、多方合作的工作模式。  

本文从多个理论研究的方面分析并且设计规划了镇江市丹阳市下岸头村产业特色、生态农业、环境治理、乡村发展等,充分阐述了下岸头村现有环境的利与弊,并为下岸头村规划设计了概念方案,将下岸头村打造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型休闲农业示范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相关政策,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等都为共享经济背景下建立下岸头村旅游发展和农业示范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开辟下岸头村的旅游服务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有利于带动下岸头整体经济发展,提升乡村重建的动力发展,同时吸引具有价值性的投资。当前社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下岸头村从原来以农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为主的生产劳动转变为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方式。  

参考文献:  

[1]郐艳丽.我国乡村治理的本原模式研究——以巴林左旗后兴隆地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5,39(06).  

[2]休闲农庄的养成十要素.道客巴巴[K]  

[3]岳金宏.专家学者论道,共话乡村振兴[J].石家庄日报,2019(6).  

[4]基于生态系统观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人民网[K]  

[5]王夏晖,王波,何军.基于生态系统观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J].环境保护,2019,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