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现实诉求与改革路径


  

  摘要:近年来,生源结构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等进程,给我国高职招生制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基于教育、制度和功能的要素分析框架对当前我国三种典型招生制度进行分析,发现高职招生制度偏重于普通高中生、偏重于文化基础的考核以及偏重技能培养,并提出了构建以“技能高考”为主,以职业适应性测试———高考和推荐———测试制为辅的职教高考体系,并通过经费保障机制、资格审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为职教高考体系提供外部支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百万扩招;职教高考


 

  高职招生制度作为国家重要的教育制度之


  一,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改革高职招生制度变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尽管近年来围绕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从总体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偏重于高职招生制度的外在形式,主要集中在生源与招生制度两个维度:一是聚焦于生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高职生源的增量与存量两个方面。从高职生源的增量上来看,学界内普遍认为应当提高中职生的升学比例以及加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衔接。如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职毕业生终将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的结论[1],还有学者认为普通高中应当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生源[2]。从高职生源存量上来看,将社会人员纳入到生源中也逐渐成了学界内广泛探讨的话题。如有学者主张为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进行培训[3],还有学者提出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退役士兵等群体进行培训与技能提升[4]。二是对高职招生制度的研究。如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更重要的是加强中高职的贯通培养[5],自主招生难以确保其公平性[6],还有学者通过对比,得出单招生的实践技能强于统招生的结论[7]。这些围绕高职招生制度而形成的讨论,既看到了由生源危机而导致的高职办学危机,又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招生制度,并在缓解生源危机、探索多元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职教高考体系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这些研究也无法回避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多元化的研究,仅仅固守于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传统生源;另一方面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内容的思考,而仅仅停留在招生考试的形式层面。鉴于此,以下研究立足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的背景,针对高职生源结构的变化,尝试构建以中职毕业生为主,普通高中毕业生、社会人员为辅的职教高考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对目前招生制度变革的必要性的研究,二是对如何变革目前招生制度的研究。


  一、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起点:挑战与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经


  

  1


  历了由一元向多元、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并在探索多元分类考试形式的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虽然部分省份已经开始日渐突出技能基础在招生选拔中的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省份仍然仅仅停留在对招生形式的探索,招生依据往往更加看重知识基础。在当前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经过长期系统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是不容易在短期内培养的。反观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状况,在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而导致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需求矛盾背景下,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使更多的拥有技术基础的人接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对我国高等


  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生源结构的变化要求完善高职招生制度


  “生源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生源质量的


  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2]我国高职招生的生源结构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潜在存量生源的结构性改变,即逐渐重视学制外的社会生源等群体;二是不同生源类型的招生数量正在发生改变,即由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转变为以招收中职毕业生为主。在百万扩招的政策背景之下,国家层面强调取消中职升学比例限制也是释放推动中职升学的信号。随着中职升学比例限制的取消和社会生源群体数量的增加,高职招生制度必须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这种新变化,这也对


  目前的高职招生制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


  目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缓解,技术技能人才仍然供不应求。据人社部统计显示,全国就业人员7.7亿,


  其中技术工人1.65亿,占比20%,高技能人才


  4700多万,占比6%。[8]从外部环境来看,哪个国家具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哪个国家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领路人。而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改革完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使高职院校招收到更多高素质的、更适合进行职业教育的人才,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从内部环境来看,国内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结构性失业仍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虽然高职扩招是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使高质量的人才进入高职院校。因此,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为高职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


  根据2018年高等教育入学情况,大学招生790.99万人,其中本科生422.16万,高职高专368.83万,毛入学率达到48.1%[9],预计我国将在2019年实现50%的毛入学率,真正实现高


  等教育普及化。梳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少数人的特权,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已经彻底发生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也由通过筛选实现社会分层转变为促进任何有能力人的发展进而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目的。入学的“特权”属性进一步弱化,逐步成为“权利”甚至成为一种自由且受保护的“权益”,不同类型高校的选择性实践方式———招生制度可能需要重构。与此同时,升学群体、入学标准、升学需求、录取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也将促使高等教育的招生方式进行一些系列的调整。扩大高校和学生的选择权,构建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重要议题。[10]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高等教育普及化不仅满足受教育者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实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根本任务”[11],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完善招生制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人才,使成果惠及更广泛人群。


  二、高职招生的现实审视:特征与存在逻辑


  研究重新审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式,从教育要素、制度要素、功能要素三个维度构建高职招生制度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通过横向比较,可进一步了解不同招生制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