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真正进入了“中国时代”(即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中国的发展速率与方向,屹立于世界先进队列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的初期阶段,各高校孕育出一系列新媒体艺术方面的专业系别,开设了一系列课程,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新媒体艺术人才。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或多或少的存在滞后性及不合理性。因此,文章就现阶段高校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剖析,并从顶层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三个方向,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创新性研究  

新媒体以其技术上的支撑,利用其实时性、交互性以及大容量,实现全球化,造福全人类。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质量之优,催生各高校开设了一系列新媒体相关专业系别,所有建立在数字技术核心基础上的以光电媒介为新兴艺术语言的学科类别都可称之为新媒体专业,涵盖着影视、绘画、文学、网络等领域。毕竟新媒体属于新兴的学科,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该学科也是新兴的,新兴的就意味着一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缺少社会各界的检验和反馈。下面就新媒体艺术专业的顶层设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三个方向,分析其当前的培养模式以及对这几方面培养模式进行一些创新性研究。  

一、高校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之顶层设计分析及研究  

高校新媒体艺术相关专业的顶层设计,是从制度层面来研究的,其实就是指对新媒体专业的顶层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方向、策略等进行的系统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设计与统筹。以下将大致分析当前各高校新媒体相关专业顶层设计模式以及对今后顶层设计的创新性思考进行表述。  

1.探讨当下  

高校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因此顶层制度的合理制定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新媒体专业开设较晚,尚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目前高校新媒体艺术相关专业的顶层设计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现在的情况是,一些高校对于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引进机制存在较为滞后的问题,非此专业出身的教师在本领域内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这就导致教学质量问题的出现。并且部分高校所宣扬的学以致用,重视实践的作用,与实际教学相脱节,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尴尬的境地。  

2.思考未来  

就目前的新媒体专业顶层设计来说,笔者认为其基本发展目标及方向非常符合现阶段社会认同和潮流趋向,需要改进创新的是具体的发展策略及指导规划。现如今,不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都需要创新予之的冲击,本人对现有的专业顶层策略以及规划并不是持否认态度,而是笔者认为有可以创新的点,相关专业顶层设计者在原有的规章制度下,应更加详尽的制定可实施的细则。创造性的制定发展规划。现阶段部分新媒体专业的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其思想认知以及新媒体艺术审美或许存在一定偏颇,有一定的“误人子弟”之嫌。这就要求高校新媒体专业在教师的选择上应更加的严格,应体现其专业对口性并兼顾学科交叉的关系。只有顶层的建设做到尽善尽美,制度和一些标准的制定上更加精确和完备,这样才对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http://www.pingkanwang.com  

二、高校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之课程设置分析及研究  

以下将大致的分析当前的高校新媒体相关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以及对今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思考进行表述。  

1.探讨当下  

经过本人亲身经历以及对多个高校新媒体艺术相关专业的了解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较为繁杂,且对一些社会相关必要技能对应的课程没有予以太多的重视和深入,这就必将导致学生学无所用的局面以及社会企业和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水平的质疑。  

2.思考未来  

值得肯定的是,部分高校在该专业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设置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目前的问题在之前也都提道,下面就这些问题提出本人的一点见解。就课程设置繁杂,重点不明确这一问题,本人的创新性思考是调整课程顺序,将关联性(交叉性)最强的课程安排在同一天或半天时间里,使学生能在接下来的课程里及时的运用到上节课所学知识,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整合及关联能力。专业课的设置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应由广涉猎阶段过渡到深层学习阶段,这样工作应对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社会对院校的反馈间接的转为正向。  

就课程知识技能的深度来说,没有与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统一,通过对新媒体专业毕业生的沟通和调研,他们或多或少的经历了公司或单位安排的专业相关任务完成不了的现状,甚至相关专业的技能没有接触过的尴尬处境。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本人对此的创新性思考是应建立校企互通制,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深入所学专业。这里所说的校企互通并不是通常的校企合作的概念,而是不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切实从社会进步以及学生发展的为出发点的一种“公益性”的做法。这就需要校领导及省市领导的参与支持,以及相关龙头企业的积极配合。通过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就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及时向校院反馈,使得校院可以跟随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课程内容。这对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均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以上是本人对于新媒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的一些分析与创新性思考,不仅新媒体专业,本人认为所有专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国家、省市、院校、相关教授教师甚至学生的创新思想及共同努力,逐步地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高校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之教学模式分析及研究  

所谓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即在新媒体专业教学制度和理论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以下将大致的分析当前的高校新媒体相关专业教学模式问题以及对今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思考进行表述。  

1.分析当下  

除了高校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层面和课程设置原因,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的固化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老套的教学模式指的是“灌输式”教育,是一种“传授-接受”的单向传播模式。高校新媒体相关专业是一个交叉性、灵活性极强的专业类别,这就需要灵活的教学培养模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还达不到相当灵活的程度。第二个教学模式问题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模式没能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  

2.思考未来  

就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固化,不灵活的问题,本人也有一定的创新性见解。老套的教学模式指的是“灌输式”教育,是一种“传授-接受”的单向传播模式。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入“反馈-再传授”的硬性环节,形成“传授-  

接受-反馈-再传授”的良好互动风气。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有所谓的“有问题回馈老师”这种“反馈-再传授”的做法,但是这一环节的质量特别低,往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这就真正需要各位教师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风气,只有这样,学生反馈的积极性才会随之提升,良性互动才有其应有的价值。这样看来,对于相关教师的一些必要能力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如课堂氛围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等。这是针对教学模式的固化所提出的建议,互动模式必须有所更新,课堂风气必须有所改善[2]。  

就“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不同模式未能和谐统一来说,在此本人提出的创新性见解是“分层教学管理”制,何为“分层教学管理制”?意思是通过课堂集中考核的形式,选出当前阶段几组接受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ABC组,A组为当前接受能力最强的一类学生,对待该类学生,可以主要应用“以学为主”的模式,用更多的时间来让这类学生来自学或预学一些任务;B组为当前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对待这类学生,应把“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模式均匀用力,这也是目前高校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况;C组则为当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待这类学生,主要运用以教为主的模式,让这类学生可以更快捷的掌握所学知识技能。运用这一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使整个班级的学习能力和接受容纳度均到达较高的水准,对推动整个班级、专业、学院乃至学校的学生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如今的高校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差强人意,创新发展的“长征之路”依然漫长,希望在今后的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有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制定安排。因各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的管理培养上存在差异,不同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之路也受到了诸多不同条件的限制,因此笔者在对此的研究上可能存在不到位或者考虑不周全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各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的相关专家应该从实践的角度考虑,以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以理性的方式看待当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不足,放低姿态,接受各界的建议及批评。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顶层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及方式的不断建设,把新媒体艺术专业打造成为极具系统化、专业化的综合专业,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做到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希望本人的拙见可以为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起到些许的积极作用,为推动新媒体在高校及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施洁芳,薛小令.新媒体视域下艺术教育的困境和对策研究[J].艺术科技,2018(06):15.  

[2]刘雪梅.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的思考——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8(0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