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中成为不容忽视的线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各科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因而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基于此,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愈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旨在从高职小教专业中语文学科教学现状、现实需要,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历史根源等方面出发,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系统,并探讨其在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中的实践与落实,简要分析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备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尤其小学教育更是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因而,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备受关注。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科素养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阵地之一,在教学中也需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出发,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精英[1]。在高职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指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化,属于能够满足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种含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在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也需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帮助其在未来的小学教育中充分地展现出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太过单一  

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中,大多仍然采用的是教师单一教学的传统授课方法,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输知识,课堂中主要以教师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而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足够兴趣,这种单向的授课方法更影响了高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在课堂中普遍采取板书、PPT教学等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关专业授课,使得高职院校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限制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发展;高职院校的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很显然,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与国家的人才需求相悖,同时也不符合我国教育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辅助下,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培养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为自身未来的就业和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育课堂上,笔者发现很多高职教师依然是围绕传统的语文教材展开,将学生进行小学教育中语文素养的学习养局限在传统的教材中,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只能进行片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仅限制了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渠道,更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完善综合素养的积极性。单调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需求,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建设。  

(三)语文教学缺乏综合教育理念  

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学科建设中,绝大多数教师依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的综合教育缺乏足够的培养机会,这与我国近年来对教育工作的核心素养重视观念严重不符。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展现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教师为了自身的职称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导致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不能落实对学生综合教育的理念。而小学教育专业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加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学生能够具备专业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因此,在国家日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与现代的教学理念已经出现了严重偏差,缺乏相应的核心素养建设,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实践路径  

(一)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源,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受到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启发,认识到提升“准教师”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在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其教学目标已经由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转变为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这也是语文学科界长期以来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的结晶。在小学教育专业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观念中,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出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极为不利。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其意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在具体的实践课程中,教师也需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历史发展根源,促使学生养成较好的文化素养。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中,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仔细对标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认真研读教材,深挖课文内涵、注重文本人文性,并在试教环节中抓住文中第五粒豆子的经历,突出第五粒豆子在夹缝里不屈不挠的发芽、开花……让小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强大,联系文中豆荚的生长和小姑娘病情的逐渐好转,指引小学生在文本中品悟到生长力量的鼓舞。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满足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种含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养成。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源与实际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的分析文章蕴含的内涵,让学生在主动的积累与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学生在走上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后才能更好的适应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创新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愈加重视。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在此种教学现状下,意识到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必然的。在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创新。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方式,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分析《沙扬娜拉》这首诗歌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现代新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更要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枕之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小教专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准教师”职业素养来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出现互换,学生在课堂上行使“教师”的权利,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分析,并自主进行科学的实践操作,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也让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理解课程内容,从而达到强化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效果。  

(三)教学课堂中开展互动课堂,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交流是其中的基础。为确保学生可以形成较好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保障语文课堂的氛围是积极、生动、交互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找出互动式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互动式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3]。在高职小教专业的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开展互动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被拉近,同时,对学生语言交流、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非常明显。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应用,不仅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也可以促进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为学生创设出开放、交互式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学常识,文学发展脉络,中外文学的比较分析等,向学生提出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交流自身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在互动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非常关键。就目前来说,互动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用教学方式。而教师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更加重视。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力度也更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来说,其日后均是小学生的“准教师”,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有关键意义。因此,在高职小教专业中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其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可以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小教专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而语文课程团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例如,在解读《一个文官的死》这一课文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准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准教师”分析切尔维亚科夫的心理活动表现与性格特征,理解切尔维亚科夫之死背后的主要原因,并从文章的讽刺艺术中体会到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在试教中用品读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小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观念。强调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潜移默化,引导小学生形成较好的品格与观念,促进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中也亦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观念,养成向上、积极的人格、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育人能力。  

三结语  

语文素养属于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学科是其中的基础。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语言积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审美素养等纳入到语文核心素养的范畴[4]。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对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核心素养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也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总体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高职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过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丰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5]。而在培  

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让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服务。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关的课程知识,在课堂活动中扮演主体的角色与定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28(06):98-100.  

[2]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10(05):63-64.  

[3]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5,21(11):172-173.  

[4]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14(04):106-107.  

[5]李永占.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05):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