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来消费对经济的影响逐渐衰退,造成我国结构失衡的现状。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将“数字普惠金融”理念列为重要内容,数字普惠金融由此受到了国内外更加广泛的注意。本文选取了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的相关面板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刺激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城镇居民消费的能力。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各种优势,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提升金融服务,以带动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理念的改变,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消费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大力鼓励投资和出口,使得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长期来看,中国高比例的投资和出口导致了国内人口消费总量的减少以及内需不足的问题,这使得消费占中国经济增长的比重严重不足,造成我国明显的结构失衡的现状。


  在过去的20年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我国消费率与各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很大差距,所以促进消费增长和提升消费比重的任务迫在眉睫。


  国外有关金融、经济和消费的问题早有大量研究,Kapoor等(2014)发现普惠金融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在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的影响过程中,发现普惠金融可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崔海,2017;周涵,2019)。因此基于消费的视角,陈婵姹等(2018)、吕雁琴等(2019)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促进住房消费和经济的增长,还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城乡间的居民消费差距。加之,由于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率越来越高,所以本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


  提升金融服务消费的覆盖范围


  数字普惠金融以其数字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互联网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获取客户信息的成本。2017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双十一”购物节的成交额达1682亿,其中非移动端支付占比约为10%,移动端支付占比高达90%,时间上仅半天就打破了2016年全天的成交额。商业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支付工具的转型升级,同时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都预示着“无纸币时代”即将到来。


  移动支付突破了金融服务范围的地理限制,使得各地区城镇居民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取多样的金融服务。传统实体店要想达到盈利最大化,就不得不增加店铺个数,而这将带来较高的店铺成本费用。此外,传统实体店相较于网店来说,还需要面对拥挤、排队等现实问题。而通过移动端口等数字技术手段,各城镇居民可以平等地享受不同的金融服务,并灵活地完成交易,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


  降低消费的交易和时间成本


  在普惠金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其低廉的交易成本和快速的交易数据处理方式提升了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促进了消费成交量的增长。


  此外,因为数字普惠金融更多依靠互联网、云端等信息化技术,且其引导的消费不依赖于实体店铺和人工服务,所以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成本低廉,能够依靠众多的虚拟店铺来获得较大的消费群体。这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整体成本,深度挖掘了支付业务、信贷业务、保险业务以及投资业务的更多可能性,也在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方面展现了强劲的一面。


  提升金融服务消费的质量和满意度基于数字技术的金融服务利用其交易量多、交易成本低、交易高效等优势,有效地拉近了广大人民群众与金融消费的距离,补齐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许多短板,满足了消费者对高效快捷、安全简便、标准规范的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要求,从利民惠民的角度展现了突出优势。这种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方面的提升,不仅能有效扩大消费群体,还能赢得更多的“回头客”,从而能够促进消费的稳步向上增长。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各省中国统计年鉴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其中i为省份,i=1,2,……,31;t为年份,t=2011,2012,……,2018。C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i省(自治区)t年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万元/人年)。DIFIit为解释变量,表示i省(自治区)t年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lnGDPit、TIit、OPENit、GOVit和URBANit均为控制变量,lnGDPit表示i省(自治区)t年份人均GDP的对数,TIit表示i省(自治区)t年份第三产业占比,OPENit表示i省(自治区)t年份的对外开放程度,GOVit表示i省(自治区)t年份的政府政策,URBANit表示i省(自治区)t年份的城镇化率。


  根据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比、政府政策、城镇化率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表明了它们在组内的离散度较低。参照偏态值可以看出,除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样本分布呈左偏,其余分布均呈现出右偏的状态。另外,除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人均GDP的对数外,其余指标的峰度均大于3,说明了这些指标的样本分布均比正态分布陡峭。


  实证分析


  全样本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均GDP的对数、第三产业占比和对外开放程度指数也显著为正,说明人均GDP、第三产业和进出口总额的增加,都会对消费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以给疲软的经济环境注入活力,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对城镇居民消费虽有影响,但影响效果相对于前几个变量来说较弱;城镇化率在统计上不显著,表明城镇人口这个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不具备明显的影响,可能的原因是相对其他变量而言,这个变量的变化较慢,每年的增长幅度较为平缓。


  根据拟合度数值来看,模型拟合优度整体效果较好,控制变量中人均GDP的对数对拟合度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占比对拟合度影响次之,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对拟合度影响较弱,城镇化率对拟合度基本无影响。根据对变量的测度来看,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进出口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增加,但城镇人口的增加对消费却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因此,从总体来看,城镇居民消费除了受到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人均GDP的对数、第三产业占比、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其都有一定的影响。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证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DPI)替换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同时剔除显著性较弱的变量政府政策和不显著的变量城镇化率。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显著为正,与前文得到的结论一致,故通过了稳定性检验。


  建议


  健全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从整体上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趋势比较强劲,但仍存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移动支付、借贷业务等金融服务面向更大的消费群体,缓解金融服务提供方的成本压力,维护客户的信息安全。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年人和农民等特殊群体的能力和需求,研发出适合这类人群操作的网络界面,降低不适宜的科学技术给他们带来的风险,从而有效拓展数字普惠金融在服务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营造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加强隐私和信息保护。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很多方面也存在着问题,特别是关于客户隐私权保护和信息披露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多为农民、小微企业、中低收入水平人群、老年人等科学技术和金融知识欠缺的群体,这些群体不仅金融维权意识弱,而且不会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自身利益。所以政府加紧完善征信体系,规范信息的制度化,从而加强对隐私和信息保护,使得消费行为更为安全和隐蔽。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未能做到并驾齐驱,在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许多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而且,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关于具体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长期规划和研究。传统的分业监管虽然可以发挥监管的专业化优势,提高监管效率,但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容易导致金融秩序的紊乱和监管的真空。所以我国应适度创新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构建适宜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监管体系,降低监管成本,从而提高监管效率和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Kapoor,Aditi.FinancialinclusionandthefutureoftheIndianeconomy[J].Fu-


  tures,2014,56:35-42.


  [2]崔海燕.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64):54-60.


  [3]周涵.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市场周刊,2019(06):135-136.


  [4]陈婵姹,岳玉珠.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基于消费的视角[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5):48-55.


  [5]吕雁琴,赵斌.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J].金融与经济,2019(1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