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空前的机遇。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一朵奇葩,钧瓷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传播语境中,既面临难得的新机遇,也面临互联网赋予的新挑战。本文对文创产业背景下的钧瓷文化建构、传承困境及解决之道进行深入梳理,探讨其特点及规律性,以促进钧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钧瓷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文创产业;钧瓷文化;非遗传承  

瓷器、茶叶、丝绸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钧瓷早在宋代就成为五大名瓷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瑰丽窑变而著称。钧瓷烧制技艺于2008年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钧瓷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是一代又一代的钧瓷人不断用创造和智慧再续辉煌的奋斗史。但父子相承、师徒相传的钧瓷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传播语境和当前的文化消费需求中,既面临绽放光彩的新机遇,也面临种种新的挑战。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古老的钧瓷非遗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且愈发美丽多姿。  

一、钧瓷文化传承的发展脉络  

(一)非遗传承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包括钧瓷烧制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在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语境下,大力挖掘民间非遗文化,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修复文化生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二)禹州钧瓷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发展脉络  

禹州素有“夏都”“钧都”之美誉,拥有底蕴丰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全市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53项,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66人,形成了钧瓷、中医药等10多个非遗产业集群,非遗项目数量位居河南省第一方阵。  

钧瓷因北宋将官窑建在夏启大享诸侯的钧台而得名。钧瓷烧制技艺传承千年而不绝,蕴藏着黄河流域文明的历史根脉、华夏儿女的劳动智慧,饱含新时代奋斗者的创新创造和精神追求。钧瓷造型端庄、工艺精湛,凸显浑然天成、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质。  

梳理钧瓷的发展脉络可知,唐钧为源,肇始于民间创造,器型多为壶、罐、瓶、鼓等。北宋时钧瓷工艺达到高峰,宋钧作为皇家御用品,引领时代风尚,具备品型端庄、釉质玉润、釉色瑰丽、窑变自然等诸多特点。宋钧的经典器型,如出戟尊、鼓钉洗、观音瓶、梅瓶等,一直沿用至今。元代粗犷豪放的文化背景,使元钧的造型普遍显得硕大厚重。明清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向江浙转移,北方诸名窑渐渐式微,此时的钧瓷器皿多为民间烧制。  

到了现当代,钧瓷进入恢复发展期,特别是在新技术、新理念的支撑下大胆创新,产生了千姿百态的新器型和相得益彰的新釉色。钧瓷艺人在总结前人造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点、线、面、体、光、色、质、材等造型因素,大胆吸收其他瓷区艺术品种的优秀风格,使造型和釉色表现更加多样化、自由化,仅釉色表现形式就从60多种增加到260多种。  

如今,禹州市发展钧瓷生产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达2.8万人,年销售额逾30亿元,推动钧瓷品牌价值达到285.48亿元。  

二、钧瓷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当下困境  

(一)传统钧瓷烧制技艺传承的局限  

传统钧瓷烧制技艺主要以家庭传播为主,普遍采用了父子相授、口口相传的方式,涌现出了孔家钧窑、晋家钧窑等一批钧瓷世家,其中任家钧窑有据可考的谱系已传承了九代。不同的钧瓷世家在烧制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都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生产和销售,存在着家族与家族间的竞争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竞争关系促进着钧瓷烧制艺术的发展以及钧瓷文化的创新,但同时也给钧瓷技艺的传播带来了天然的局限性。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子代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深刻影响,而亲代思想由于知识、格局的局限,仍旧受到传统工艺、传统销售方式的束缚,在代际传播以及师徒传承中两者无可避免地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和分歧,并体现在钧瓷造型设计、釉色配比、烧制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一面是子代渴望突破创新,却存在经验不足、技艺不精等短板;一面是亲代精于技艺却常常墨守成规,活力不足。因此,找准坚守传统与大胆创新之间的平衡点,是钧瓷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徒制也是钧瓷烧制技艺的一条重要传播途径。在传统流程中,学徒大多是作坊工人,在拉坯、施釉、烧制、成型等不同岗位工作。他们长年累月从事同一工种,往往是钧瓷生产某个具体环节的行家里手。但钧瓷生产素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流程繁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实践操作才能熟练掌握,难以在短期培训、快速学习中达到精通的地步。因此,学徒往往可以对某个领域、某个工艺环节熟稔无比,却又因局限于某一岗位而难以成为通晓整个工艺流程的专家。  

从学徒自身而言,他们出于养家糊口的现实需要,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在钧瓷烧制过程中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新事物,也就难以掌握本岗位以外的新技能。纷繁复杂的烧制工艺,加上囿于眼前利益的成本考量,使掌握整个工序成了学徒们的一种奢望。  

(二)钧瓷文化传播困境  

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来看,传播分为: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由于钧瓷的传播途径以家庭传播为主,传播者主要为德高望重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家庭中年龄较大的亲代,传播者较为固定且因场地所限,给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                           www.pingkanwang.com

从传播的讯息方面来讲,由于受地理位置、教育程度的影响,亲代对于钧瓷的烧制技艺以及钧瓷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于过去,开放度有限,创新性较弱。在以“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并乐于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内容的原创性、价值的普遍性等精品特征。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美食纪录片,创作者通过构建精湛的剧本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取材,将中华美食文化广泛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美食文化。而钧瓷烧制技艺视频内容的制作者,大多数是钧瓷世家以及钧瓷作坊主,导致内容粗糙,缺乏一定的专业度、精细度和创新度,难以将优秀的钧瓷文化更好地推介与传播出去。  

从传播媒介来讲,钧瓷文化以及钧瓷烧制技艺依然属于文化记忆之一,在传播的过程中以口头传播、书籍为主要媒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钧瓷文化的传播从口头、书籍转变为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为主流的多平台传播方式。新媒体传播在标题选择、内容制作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年轻受众多,由于老一代艺人对新媒体熟悉度不高,仅凭自身很难做出高质量、高流量的传播活动。  

从受传者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依然主要依赖人的传播。钧瓷的烧制技艺主要依赖父子亲人之间的单向度、点对点传播,受传者既是钧瓷烧制技艺的上一代的承接者也是下一代的传播者。因此世代接替的传承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旦在多个传播流程或节点中有某一个传播者出现意外,就将出现代际断层的现象,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从传承媒介来讲,钧瓷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的媒介较为传统,多为线下传播,线上传播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大多是通过发布一些关于钧瓷普及的文章、视频进行传播。随着年轻人的审美层次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传统的传播形式难以吸引大量的年轻人,不利于钧瓷文化的发展和钧瓷产业的壮大。  

通过以上几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钧瓷烧制技艺作为中原文化的瑰宝,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文化优势,但在发展理念、产业层次、传承模式和创新引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局限和短板,甚至囿于原有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出现了一定的人才断代、文化断层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钧瓷文化的发展。因此,钧瓷产业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助力钧瓷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三、文化创意产业在钧瓷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一)非遗与文创产业结合的基本路径  

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的路径大多数以线下模式来进行,目前社会人们接触大量的新媒体文化及元素,对于传统非遗的接受度有了一定的障碍,因此非遗要从实践中融合文创产业。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嵌入式,即保持非遗文化的核心特质,制作出有卖点的文创产品;二是衍生式,挖掘非遗文化中的典型元素,衍生出基于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新产品;三是体验式,通过新媒体或者传统展览的形式,还原场景,满足现代人对于非遗制作场景的好奇心,以最大限度地传播非遗文化。  

(二)钧瓷与文创产业的融合  

目前非遗文化与文创产业结合的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验经济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创产品衍生。  

1.钧瓷烧制技艺及产品的创新  

从器型及烧制技艺来看,钧瓷从20世纪到现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煤烧、柴烧演变为现阶段的汽烧。过去人们很难对窑烧温度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把握,造成了“十窑九不成”。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工艺美术家的不断探索,温度已经从不确定的变量演变为可以控制的定量。对于温度的可控性、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钧瓷的烧制质量。  

钧瓷一般情况下器型主体以炉、瓶、洗、钵、盆、壶等为主。目前钧瓷的器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部分钧瓷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棱角分明的造型以追求个性的色彩。  

钧瓷上的饰物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且更加活跃。过去钧瓷的饰物往往会采用龙、凤等吉祥元素装饰,现在更多的是将现代美学元素赋予钧瓷表面作为装饰。  

2.神垕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立  

神垕镇是钧瓷的母地,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因此,神垕文创产业园的建立主要是以钧瓷为主线辅以景观园林的设计,供游客们前来游玩观赏。在园区的设计方面着重考虑了神垕镇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丰富的工艺美术大师的人文文化资源,由此划分了不同的展区。例如,陶瓷工艺体验区包含着钧瓷DIY手工作坊,这种手工作坊吸引的主要目标为孩子或者对钧瓷烧制技艺不了解的游客。对目标人群的细分可以帮助钧瓷文创园区更多地吸引到目标客户,并增加园区经济收益。  

3.钧瓷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多数景点以发展体验经济为旅游经济的增长点。钧瓷作为极具体验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各种各样的DIY体验等项目,如陶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等。在神垕古镇中的旅游景点,同样也融入了具有现代特色的体验工作坊、小吃街等元素,为钧瓷体验经济的前行作出贡献。  

四、文创赋能推动钧瓷文化传承与传播  

(一)树立钧瓷造型的新形象  

在造型设计方面,钧瓷的视觉形象较为传统,对年轻一代的人员吸引力度较低。因此,将年轻人较为喜欢的青春活泼的文化符号融入钧瓷造型中,生产出一批以传统烧制技艺、现代视觉形象为主的钧瓷产品,将在视觉表达方面帮助钧瓷产品吸引年轻人群体,从而有利于钧瓷文化的传播及发展。  

(二)加强新媒体矩阵营销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钧瓷的营销方式应多样化,从传统的线下营销方式向线上线下共同营销转变。在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的时代,钧瓷匠人应结合流行元素的方式制作出具有故事特质的短视频,并培养出属于自己的KOL(网络红人),帮助钧瓷文化在网络平台充分发展。同时在平台营销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及与钧瓷相关的话题,帮助钧瓷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引流,从而提高钧瓷文化的浏览量。在营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制作独特IP形象、开展话题互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钧瓷文化。  

(三)塑造钧瓷优秀品牌  

品牌是实力与价值的标志。目前,钧瓷的品牌传播效应较弱,知名的钧瓷品牌较少。钧瓷作为瓷器产业的蓝海,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塑造具有高附加值的钧瓷品牌。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加钧瓷的经济价值,还会推动钧瓷成为神垕乃至中原大地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在钧瓷品牌效应的推动下,钧瓷文化不仅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而且神垕镇同样可以被打造成一个文旅胜地。  

(四)注重内容端的专注与专业  

随着VR和AR技术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赋能,越来越多的产业运用新媒介手段推出形式各异的文化产品。很多产业忽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形式,而仅有空洞的外壳毫无意义。因此,钧瓷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规避此类问题,深入挖掘钧瓷文化中与其他瓷种文化不同的地方,创造出更加优质、更具魅力的内容。钧瓷的“窑变”现象属于钧瓷的独特之处,文化工作者可以将“窑变”作为一个新颖的亮点,制作出较为有趣且内容独特的文化作品。  

五、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门朝阳产业,具有创意优势;钧瓷文化传承千年,具有内容优势。文创产业需要钧瓷文化作为载体和抓手,钧瓷文化需要文创产业进行带动引领。只有引进大量具有创意、善于挖掘优质内容的紧缺人才,才能打破各种藩篱和瓶颈,助力钧瓷文化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琼,施威.“非遗”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07):130-131.  

[2]陈帅铭.钧瓷烧制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张艳.记忆的保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研究[D].湖北大学,2018.  

[4]张迎甫.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生态设计及文脉传承——神垕镇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设计[J].装饰,2013(05):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