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常态下校企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技能素质的一种新型模式。本文从校企合作层面分析了当前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培养教育的基本路径和思考性建议,旨在探索校企融合、企校双师联合、工学统一的可行性做法。  

当前,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形式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这不仅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更是校企合作向纵深领域不断渗透的有效途径。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全面展开为进一步强力深化校企产教融合、校企深层合作,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员工综合技能素质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土壤。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行现状分析  

(一)学校有热情,企业没兴趣  

纵观目前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现状,与决策者的期待和人们的希望存在较远的距离。由于宣传不到位,部分的企业对企业新型学徒制比较陌生,不感兴趣。就目前已实施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而言,完全是学校对企业的“投其所好”或利益性的教学资源投资;有些合作完全陷于学校“热”,企业“冷”  

的状态,基本上都是学校主动到企业“找米下锅”或“送培上门”,主动与学校对接新型学徒制合作培养的企业屈指可数。即使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的“交流”应付上。  

(二)企业有兴趣,学校缺热情  

当前有些技工院校把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技能培训当成副业,看成是技工教育的一种补充,存在一种“办得成最好,办不成也没关系”的思想,从根本上就没有把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技能培训放到技工教育应有的位置,更谈不上去组织经营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技能培训。  

(三)国家虽补贴,员工不乐意  

当前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技能培训,国家都有补贴。企业员工不仅可以享受到培训补贴,而且能够对自身的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然而这么优惠的条件并没有能打动企业员工的“芳心”,员工们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生产任务重没时间、家庭事务多不方便、培训内容偏不适宜”成了企业员工不愿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说得最多的理由。各技工院校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培训还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四)校企虽合作,双方有顾虑  

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办学,虽然有效解决了企业员工学习期间的学费问题,但也存在诸多其它问题,特别是办学的稳定性方面,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会对这种合作办学的持续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企业培训的单一性,也会导致员工质量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习环境差,员工缺动力  

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企业员工的培训学习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员工往往不能正视自己技能方面的短处,找不到自身技能缺乏的原因,而对学习技能失去兴趣与动力。再加上离开学校离开书本多年,现在再去捧着书本做“学生”,放不下这个架子,也没有这个习惯。由于员工存在这种想法,在技能培训中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进而失去对培训学习兴趣,听课效率低下,难以取得效果。  

(二)理论脱实际,技能难提升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教学的目的就是对企业员工岗位技能的再提升,也是技工院校对企业员工“回炉”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企业员工成为“技能精英”的人力资本投入。但是,在这个以“高技能、精技能”为主导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教学中,却存在着在黑板上“画饼充饥”,在课本上“纸上谈兵”等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由于施教者授课内容偏离实际,使得本来就对培训学习、对理论教学不感兴趣的员工心中产生抵触情绪,培训中无法集中精神,技能培训效果的缺失,使得员工在其“主阵地”上失去优势。(三)组织欠科学,好大难求全  

目前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实践表明:组织培训教学比较适宜规模较小的班组实施。参培者过多,不仅给座位带来困难,而且由于参培者坐的较近,容易出现说闲话,做小动作等情况,教学的课堂气氛很难控制,甚至导致原定的教学计划难以展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四)员工有情绪,培训效率低  

由于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岗位工作,给集中组织培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有工作任务在身的员工不愿意放下工作参加培训,即使参加培训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培训中不积极配合培训活动,从而影响培训效率。显然,这种表现与技工教育所提倡的“学会学习、学会掌握、学会提升”大相径庭。  

三、优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  

基本策略  

(一)企业为中心,目标相结合  

“以企业为中心”是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使企业新型学徒制沿着“企业  

的需求就是学校的需要”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的优势去着力解决企业“技能荒”的困境。明确企业的员工就是学校的学生,就要按照学校对学生的标准要求,就要具备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企业根据员工技能培训的需求,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学校主动对员工实行技能对口培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的实用性,从而实现“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初衷。  

(二)校企共决策,方式相吻合  

企业新型学徒制能否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能否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优质员工”,行动和结果是最有力的考证,由此,学校既要保证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要保证参培员工的培养质量,即所谓“人才上岗即用”。而企业也要在新型学徒制的落实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校企双方共决策,齐发力:一是让员工尝试入企后先到学校进行基础培训,完成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再返企工作。二是员工经过在企业相关岗位锻炼,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再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把培训中所学知识技能在岗位实践中检验,做到有针对性地弥补。  

(三)角色互变换,资源相组合  

校企双方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合作培养中,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可不定期变换主体“角色”。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身份就是“主角”,学校教师就是“配角”;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身份就是“主角”,企业技术人员就是“配角”。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注重企业化管理的内涵,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企业技术人员在学校传输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  

(四)校企共担责,主体相配合  

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就是要技工院校充分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充分体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现在国家正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技能培训快速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加快经济复苏和经济强国的步伐。由此可见,技工院校所做的一切动作对企业经济快速发展将是举足轻重的,其人才培养应根据企业的要求,人才输送也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工教育的参与和支持,培养教育必须真正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  

四、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形势要认清,观念须转变  

新型学徒制教育培训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态度。目前企业在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企业觉得生产经营岗位属定岗定员,无富余人员可调,一旦组织培训,势必影响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缺乏校企合作对企业的约束机制。因此,应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技能教育的动力机制,健全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法规政策,明确企业在新型学徒制技能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员工即生源,合作须紧密  

校企合作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办学成功的基础。当前技工院校生源紧缺的严峻现实需要我们迅速摆脱“技工教育就是招收中学毕业生”的惯性思维,向企业要生源。用两只眼来瞄准,一只眼瞄准中学毕业生,另一只眼瞄准企业有培训需求的人,这个生源将是庞大的、难以计数的。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技工院校受制于中学毕业生源的办学风险,缓冲中学毕业生源起伏对技工院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新型学徒制教育新模式提供“实验田”,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和员工技能培训的双引擎。  

(三)需求要找准,服务须到位  

作为承担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培训的技工院校,要主动出击,走进企业,找准哪些企业的培训愿望最为强烈,做好广泛的企业调研,准确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明确需要培训哪方面的内容,需要在什么时候培训,需要在哪里培训,并根据调研结果灵活设班,量身定做,保证开出率、成功率。培训地点可在校内也可在企业,甚至是车间厂房;时间可长可短,可断可续,可白天可晚上,完全根据企业员工的作息时间而定;培训的人可多可少,学历层次可高可低,培训规模可大可小,总之一切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一切以方便企业为原则,把等人上门变成送培入企,使技工教育与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需求无缝对接。  

(四)培训有侧重,方式须灵活  

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关键是对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再提升。而岗位技能再提升不仅是指对于基础技能知识掌握进行强化的“基础性技能”再提升,它更侧重于企业员工职业岗位和精湛技能的“发展性技能”再提升。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员工特点,着眼于培养融合“基础性技能”与“发展性技能”综合技能的提升。  

(五)优势多发挥,瓶颈须突破  

要强化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教育,真正发挥出技工院校的优势,就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致力于打造未来的职场精英。当前企业员工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生产一线的普通操作工大多数只有职中学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是他们的弱项,但他们肯吃苦、善钻研、操作能力强、创新劲头足等优点恰好适合对新型学徒制技能培训的学习。通过强化培训,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兴趣,进而乐意参加技能培训。因此,有效的培训将有利于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解决目前企业新型学徒制所遇的困境,有利于突破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使技工院校真正成为企业员工技能再提升的“加油站”。  

(六)鉴定要严格,企业须认可  

技工院校应开发与企业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目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对于企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企业是用工的主体,员工合不合格应主要由企业说了算。因此,必须发挥企业对技能人才评价和考核的话语权,技工院校应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调整技能培训方向和资格鉴定内容,把新型学徒制模式体现在学制教育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认证的高度统一,教学过程采用“新型学徒制”教育体制,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或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设定课程体系,授课过程全程参照企业的教学授课方式进行,并由企业在每个教学周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实现对培训教学过程的监控。  

五、结语  www.pingkanwang.com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技工院校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企业看到新型学徒制给企业带来了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企业从职业培训中加深对技工院校的了解,进而加深对技工教育的认识,而技工院校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将独特的办学特色展示在企业面前,这样,企业自然愿意接受新型学徒制的职业培训。由此,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就能大有可为,且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