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性善论为理论根基,提出了“人人皆为尧舜”的道德教育目标,并总结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等多种教育方法。这给当代德育工 作带来了一些启示,要从家庭、自我和社会多角度入手对受教育者展开道德教育,弘扬孝悌美德,加强受 教育者的自我修养,并为他们塑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另外,从家庭、社会和个人角度入手提高学生应对挫 折的能力。  

关键词:孟子 德育 思想道德 教育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孟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了“教育”二字,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不朽贡献。因此,孟子的德育思想能够给予当代教育者很多科学性和建设性的启示。  

一、孟子的德育思想  

(一)孟子德育思想的理论根基:性善论  

首先,孟子认为,人都有一种天生固有的潜在的道德意识——四心,即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四心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仁义礼智的根源。孟子提出人虽然有天生的“善”,但只是拥有“善”的开端。其中,仁的开端是恻隐心,义的开端是羞恶心,礼的开端是辞让心,智的开端是是非心。孟子认为,人如果“乍见一孺子将入于井”,都会产生一种惊悚和“恻隐”的情绪,这种在危机时刻出现的与人的血缘无关的“恻隐”就是人天生就有的“不忍人之心”。所谓“人异于禽兽者几希”,是说如果没有这种“不忍人之心”,人和禽兽就没有什么分别。于是,孟子得出结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2]99此外,人的“良知”是“不虑而知”的,“良能”是“不学而能”的,人的内心不仅有善的萌芽,还有让人们做出善的举动的内在驱动力。身为人子,过路时看到别人死去的双亲无法归葬,就会产生内心的痛楚,这种情绪会驱动他做出“归掩其亲”的举动,这就是促使人向善的内在驱动力。  

其次,孟子自幼受到孟母“三迁之教”的影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人向善,不好的社会环境非但阻碍人向善,甚至会起反作用。“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2]341水定然是往地势低的地方流,但如果人为进行干预,那水也可以高过人的颅顶。人势必是善良的,但如果受到环境影响,那人也会做出不善的举动。“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2]352丰收年份的年轻人和受灾年份的年轻人性格完全不同,不是因为天资不同,而是所处的环境产生变化。  

最后,孟子认为,对于人潜在的“四心”,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使之“扩充”成为“浩然之气”。环境固然重要,但人心中的善“操则存,舍则亡”,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追求自我的修身养性。只有“尽心存心”“知性养性”,才可以在仁的道路上发展起来,成为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二)孟子德育思想的教育目标:“人皆尧舜”,学为圣贤  

孟子提出,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尧舜”,从而实现“仁政治国”的德治目标。其中,“明人伦”是实现孟子德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孟子提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155孟子认为,如果人人遵守既定的人伦道德规范,推行仁道会相对容易。在孟子看来,“尧、舜”就是“人伦之圣”,圣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圣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皆圣贤是孟子推行人伦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孟子德育思想的教育目标。  

(三)孟子德育思想的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教亦有术  

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君子的三种乐趣之一。孟子认为学生分为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2]455,意思是说教育者要了解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对象,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良好且适应个人发展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基础之上实现最大化的潜能挖掘。这一思想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讲,都是极具科学性的,对当代的德育工作也有很多借鉴价值。  

2.循序渐进,切勿冒进  

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最早源于孔子。孔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而孟子提出:“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达。”[2]437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教育家便针对教育的序列问题发表了重要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能学有所成,如果不注意脚踏实地,不尊重教育规律,不注意知识的慢慢积累和自然发展,急于求成,则“其进锐者,其退速”。  

3.以身作则,正己正人  

著名教育学家班杜拉说:“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3]人类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他人行为上的观察、学习及复制。品行高尚的人会带动和影响其他人修身养性,即孟子提出要通过君子的榜样示范去影响周围其他人。“君子以其昭昭,使其昭昭”,“教者必以正”,每一个教育者在教育他人之前,只有自己身先力行修身养性,让自身成为符合道德标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地步。”教育者一定要成为正人君子,才不至于误人子弟。贤者为师,品德差的人才能一起进步;能者为师,才能差的人才能共同提高。  

4.启发教学,循循善诱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2]457孟子认为君子教育学生就像射手拉满弓,只做出尝试的样子,却不把箭射出去,启发学生自我理解,激发他们有所作为。孟子没有将自己摆在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启发式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克服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孟子并不会提出过于困难的引导,而是让学生可以想得到、学得会,这便是“中道而立”。  

二、孟子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家庭教育,弘扬“孝悌”传统美德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起点就是人伦道德,孔子说人伦道德是“君臣父子”,而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把人伦道德的范围扩大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被称为“五伦”。孟子提出“人人皆是尧舜”的教育目标,而后被人提问,如何才能成为尧舜呢?孟子回答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顺双亲的人上能辅佐君主,下能教养弟弟妹妹,对内能够养育子女,对外能与朋友交好。可以说,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朋友有信的五伦之道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是维持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起点,是实现社会良好风气的根本途径。http://www.pingkanwang.com  

近年来,我国形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的良好风气,这与孟子提出的“孝悌”理念不谋而合。家庭是社会的最小集合单位,重视家庭教育关系每一个小家庭的幸福,也有利于形成和谐有爱的社会氛围,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  

(二)重视自我教育,加强自我修身“养性”  

在关于自我教育的环节上,首先,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理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2]413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说修身养性是一个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第二是说“存其心,养其性”就是要主动积极培养天生固有的善念。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常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2]267君子和普通人不同之处,就在于君子会在道德行为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培养、保存内心固有善念,努力让自己的“气”扩充,直到成为大丈夫。  

其次,孟子提出,自我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有“养气”“寡欲”“反求诸己,然后改过”。所谓“养气”,就是实现君子培养“浩然之气”的目标。“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2]83“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浩然之气一定要用道和义互相配合,在经年累月的正义之下产生,才能充斥于天地之间。所谓“寡欲”,孟子认为“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鼻子眼睛等器官不会思考,会被外物所蒙蔽,产生多余的欲望。所以“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心的过程就是抛除不必要的杂念,维持人的基本欲望。但同时也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如果像陈仲子就太过了,凡事不必过于极端。所谓“反求诸己,然后改过”,是说君子要时时自我反省,遇到问题不应只把原因归结在外界,要积极寻找自身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己不符合道义的地方,然后将其改正。  

当下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子应该具有“忧心家国天下”的情怀,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存心养性、清心寡欲,提高道德修养,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丈夫,为中华民族通往复兴之路添砖加瓦。  

(三)重视社会教育,塑造“仁爱”和谐环境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一则典故:有个楚人想要学习齐国话,而身边的人都在讲楚国话,这使他的学习过程异常艰难;而把这个楚人带到齐国去,直接身处于齐国的语言环境,果然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这说明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周围的环境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从十八大时期开始努力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创造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上充满了不良的风气,不管受教育者处于怎样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中,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重视社会教育,积极在社会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学习风气,为建设“四有新人”提供帮助,最终实现“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最后,家庭、社会和个人要重视挫折教育。近几年来,因为不堪学业重负,选择走上极端道路结束自己生命的青年学生不在少数。一项关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研究中表明,独生子女患有抑郁症的比例要高,其原因在于家长溺爱,过度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和身体成长,忽视了心理成熟带来的各种问题,导致孩子对于挫折应对能力较差,遇到挫折极易产生抑郁情绪,严重者甚至会自伤自杀。[4]心理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408锤炼人的意志是加强道德修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在艰难困苦中进行长时间的磨炼,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社会、家庭和个人应三方合力。从家庭角度来说,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关心,除了关心学生的身体,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除了关心学生学习成绩以外,还要关心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身体状况等。从个人角度来说,要了解自己的压力来源,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疏解方式,多运动,多出门,与其他人沟通,或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社会角度来说,增设社区医院的心理门诊室,给予心理疾病患者更多关爱。  

三、结语  

孟子德育思想给当代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学习价值。教育工作者先要学习道德教育的内容,以身作则;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状况,掌握个性,实施恰当的教育方法,让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学生德育工作渲染一个良好的氛围;家庭要发扬“孝悌”传统美德,使学生尊老爱幼;学生个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己探索和自我培养;要重视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1).  

[2]孟子.孟子[M].牧语,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4]杨春娟,文炳龙,周莉娜,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伦理审视与干预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2):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