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福建平潭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例,简要介绍试验区基本情况,重点分析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及具体建设内容,以期对其他森林城市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绿色发展;森林城市;生态文明;生态文化  

近年来,平潭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实施沿海防护林建设、城区绿化、通道绿化、镇村绿化、山区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及城区绿化覆盖率持续增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1-2]。截至2016年底,平潭综合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38%,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推动生态建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平潭综合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  

1  项目区概况  

福建平潭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范围为平潭综合试验区陆域范围,面积31737.98hm2,包括7镇、8乡、126个岛、702个岛礁,其中,建成区面积2439hm2,常住人口19.71万人[3]。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1015.69hm2,占全区陆地面积的34.71%;非林业用地面积20722.29hm2,占全区陆地面积的65.29%。试验区近年来先后新建多个公园绿地,总面积为242.59hm2,大力实施社区单位绿化,进一步增加城区绿化空间。截止2016年底,建成区面积为2439hm2,绿化覆盖率达36.38%,已有的建设成果为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森林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全岛一体、统筹规划  

国家森林城市涵盖城市建成区和广大乡村市域范围,郊区和乡村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统一调配可利用资源。通过沿海防护林、人工造林更新、绿色通道建设、村镇绿化等,全面带动全岛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农村社会有机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建设成果惠民普适化。  

2.2  弘扬文化,突出特色  

打造森林城市应当综合考虑当地历史发展过程、民风习俗、文化等,高度关注市民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需要,科学融入科普文化、历史文化、民俗、生态文化,让市民放松、休闲等多种精神层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注重森林生态文化构建,加强绿色文明传播力度,使生态文化涵义、绿色文明融入森林城市创建的每个细节。重视亮点打造,设计质量上乘的产品,创建有浓厚当地特色的森林城市,深化城市文化韵味,塑造优良形象。  

2.3  师法自然、因地制宜  

依照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体系发展的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地带性植物作为基础,将乡土树木种类作为重心,恰当引入外部植被。依据树木特点打造森林,实现树木组合科学化、林分架构层级化、造林树种乡土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体系。  

2.4  注重实效、惠民富民  

重视实际效果,加大可持续管理举措与先进生态科技的推广与运用力度,缩短管理养护费用,全面发挥森林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将生态建设作为重点,持续优化生态条件,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效率,逐渐实现林民增收,使森林城市给人们带来各种效益。  

2.5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功能,深入激发市民与社会各方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尽可能多的财政资金,吸引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森林城市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打造全社会一同参与的优良气氛。

3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森林城市具体建设内容

3.1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3.1.1  城区森林建设工程。第一,增加公园绿地面积,满足市民出行500m有休闲游憩绿地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各类公园基础设施,适当增加雕塑、艺术小品、宣传栏(牌)、石刻、树木标识牌等。第二,在各机关单位,以适地适树原则,合理搭配乔灌草,依照微型游园的标准,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单位附属绿地。第三,城区内不设置生产绿地,现有生产绿地全部调整出城区范围。第四,全面提升改造城区内现有主要道路绿化,适当拓宽绿化带宽度,优化植物配置。第五,在城市外围,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或在生态敏感区域建设城郊公园,增强对城区绿化的支持。

3.1.2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依托平潭各乡镇驻地内现有的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增加乡镇驻地森林面积,新建一批植物搭配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小游园、小型绿地。  

提高绿化档次,推广生态文化,重点保护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或保存较完整的古村居民厝、古树名木。  

3.1.3  绿色通道及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针对试验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和县乡道路绿化建设,在绿化通道的断带,补齐及增加道路两侧绿化宽度,并结合不同地形地势建设滨水公园、湿地公园、休闲游憩地等,原则上绿化带宽度不低于30m。  

3.1.4  防护林建设工程。按照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要求,对部分现有农田林网进行补植、修复和改造,种植防风树种。对符合封山(沙)育林的宜林地采取封育方式,其它地段以人工造林为主。  

3.1.5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完善各自然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巡护线路、科研监测、宣传牌、标志牌等,逐步缩小沿海重要生态区域水产养殖面积。规划中期新建十八村省级森林公园,续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完善森林公园管理体制,抚育森林公园内林相较差、特色不明显的林相,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加大生态湿地规划、建设力度,新建竹屿湖省级湿地公园,合理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

3.1.6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一是对质量低下的林分,通过封山育林、补植更新、疏伐、割灌除草等林木抚育措施改造林分;对受病虫害感染严重,无保留价值的林分,采用采伐重新造林方式更新林分;对局部小老头树地块,块状皆伐,更新造林。二是优化树种结构,营造混交林,使沿路、沿海、沿湖、环城的森林成为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美化环境的绿色屏障。三是采取透光伐、卫生伐、合理疏伐、割灌、修枝等措施,做好松土、扩穴、追肥等各个抚育环节,加大森林抚育力度,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2  森林服务体系建设  

3.2.1  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形式多样的特色体验项目与科普宣教设施及绿色健康体验设施,符合国家规定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标准,并能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和科普教育活动。  

3.2.2  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具备健康养生特色鲜明的资源条件:森林资源丰富,负氧离子含量高;有一种或多种能释放对人体有益植物精气的芳香类植物或植物群落;有特殊功能的天然温泉或冷泉;水质优良,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稀有元素;出产具备地域特色的森林有机食品或农田有机产品等。  

3.3  森林产业体系建设  

3.3.1  生态旅游业。将种类繁多的生态旅游与资源作为基础,将开发、建设森林景观等作为工作重心,增加生态旅游设施配置力度。将生态景观和当地历史文化有效融合,构建以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为中心,旅游观光为辅助的生态旅游机制,设计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提升生态旅游运营管理健全度。  

3.3.2  经济林基地。将当前处于经营状态的柑橘、龙眼等作为基础,提高经济林栽种效率,逐渐将经济林栽种规模扩展至300hm2,改造产量低、效率低的100hm2经济林,构建产业化突出、引入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优质品种,构成地区特点突出的核心产品,打造有自己主导产品的林业基地。  

3.3.3  花卉苗木产业。在花卉苗木生产经营集中乡镇,通过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加强种苗生产培育基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综合性花卉苗木研发、生产、展示基地;积极推广应用育苗新品种和新技术,建立完善的花卉苗木产业体系。  

3.4  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www.pingkanwang.com

3.4.1  生态文化科普基地。结合海岛国家森林公园续建工程,在营建健康生命林的基础上增加宣教、游憩设施,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知名的森林体验基地。依托竹屿湖湿地的优良自然资源与文化景观,沿湖滨打造湿地生态文化景观带,建设竹屿湖湿地文化园。在君山周边流水镇境内,建设平潭水仙花卉栽培园,强化科普宣教设施建设,增设解说标识,宣传水仙花文化和知识。在壳丘头遗址考古场地建设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开发新石器文化和南岛语族溯源,形成寓教于乐、互动体验性强的主题公园。依托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水下文物博物馆,实现对遗址的保护、更新与再利用,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展示遗址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3.4.2  生态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平潭境内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并以出版画册、制作宣传片等形式广泛宣传;鼓励社会各界以投资、捐资、认建、认养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依靠社会力量和资金巩固绿化成果,促进生态文化保护;建议岛树选择木麻黄和台湾相思兄弟树,岛花选择平潭水仙花。充分挖掘岛树岛花的文化内涵及影响力,举办摄影、画展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全面宣传岛树岛花,增强市民植树种花,爱绿护绿的意识。  

3.4.3  生态文化宣传。推进现有的重大节事活动,将之定期化、规模化。同时,积极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开展相应的节事活动,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宣传平潭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平潭森林生态文化及特色地域文化,及时报道有关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新闻及活动开展状况。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分析  

4.1.1  防风固沙、减灾抗灾。平潭县地处台湾海峡和海坛海峡之间,气候特殊,受“穿堂风”影响,频繁遭受台风和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沿海区域构建防护林带,选择木麻黄、台湾相思等适生树种,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能抵御台风影响、减缓泥石流,有效保护果园、农田。  

4.1.2  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在公园绿地、街道、社区广场、住宅小区等公共绿化配置中,注重以乔木为主,合理搭配灌木草本,最大限度提升绿化覆盖率,丰富绿化表现方式,美化景观环境,营造宜人的生存空间,提供给居民休闲游憩的场所和自然化的社交场所,提升环境综合价值。  

4.1.3  保护生物多样性。创建福建平潭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沿海防护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田林网等,构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网络和绿色屏障,为动植物种群提供更多优良的栖息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惠益共享的目标和方针,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积极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增强公众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4.2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布局,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使森林融入城市整体建设体系当中,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平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保护利用好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在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和平衡,将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创造海岛可持续发展的范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4.3  经济效益分析  

平潭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不但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更可以直接推动平潭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购物消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创造经济效益,并推动平潭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平潭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据预测,到规划期末,平潭森林城市建设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逾200亿元/年。随着“创森”工作的开展,各项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进行,将带动全区范围内的建筑、材料、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绿色工程和公园绿地等建设,带动苗木培育、绿化养护等相关产业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将带动全市交通运输、酒店住宿、旅游产品销售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同时,既有助于当地产业向服务业和旅游业调整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招商引资,加快平潭经济社会发展。  

5  结语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森林城市建设能够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以福建平潭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对促进森林城市建设进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星.平潭综合试验区再生水利用研究[J].福建建筑,2021(04):89-92.  

[2]聂森,黄朝法,林福平,等.平潭岛生态建设现状分析及展望[J].福建林业,2017(04):18-20.  

[3]戴忱,李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修复内容探索——以平潭综合试验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0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