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开设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重点在于本学科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平台基础课  

一、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必备技能和必备要求之一[1]。“计算机基础”是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平台基础课程,也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课程之一[2]。“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导,并及时更新和建设课程教学的内容,构建出“宽、专、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3,4]。“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广泛、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5]。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6]。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新的环境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7]。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缺少经典教学案例等问题[8]。基于此,本文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导向,针对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其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探讨,为高校能够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初步改革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各所高校普遍都会设立“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多是在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完成的,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知识授课,在机房完成上机实践教学。理论课上,教师借助幻灯片在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且,一般“计算机基础”教学课件信息量很大、知识点很碎,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忆知识,几乎没有时间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在上机课上,教师先向学生演示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照着老师演示过程简单的模仿操作,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学习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计划和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理论和实践的实际学习情况。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效率较低、效果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典型案例  

高校一般在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首要途径[9-10],但该学科普遍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果一般都不太理想。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以及其他办公学习软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学校选用的教材却相对老旧,甚至存在同一版本教材使用很多年的情况,教材内容滞后与计算机技术发展脱节。学生上机课使用的操作系统和Office等软件版本普遍落后,甚至有些学校机房的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仍在使用WindowsXP系统。办公软件版本落后造成学生对新的软件操作界面很陌生,不会使用新增的功能应用等。另外,计算机教材内容大都缺乏典型案例,任课教师在授课时也同样缺少案例分析,按部就班的将理论知识讲授一遍或者在实践课上将软件操作流程简单的演示一遍就结束了,学生没有合适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上机训练。上述问题往往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学生在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后,只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却仍然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  

(三)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一般选择在学生入学一年级时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而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来自全国三十多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等,对于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们来说,因为地域、教育经历和家庭条件的不同,使得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很好,而且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够很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而有一部分学生地处偏僻,家庭条件不太好,在中小学时期几乎没有开设过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导致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积累和操作能力方面依然处在零起点。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增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难度,一般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会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在课前他们就已经了解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上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在接受计算机教学时显得吃力,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教学进度,课程学习压力大,该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不佳。因此,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新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显然不合理,这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课程考核评价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仍然采用试卷考试或上机考试来进行评价,学生以获取高分数为目的而忽略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明显与该课程的“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学目标产生一些偏差,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事实上,单一的试卷考核或上机考核方式并不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其考核结果对后期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教师和学生过分看重期末考试分数,考试成绩只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并没有在期末考核中体现出来。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创新,明确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且对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有助于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  

image.png

针对上文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本文提出几条关于本课程改革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探索新教学模式  www.pingkanwang.com

“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之前教师对学生填鸭式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要在学习中主动地提出并解决问题。传统课堂教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的方式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高校可以引入移动教学理念,使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平台的线上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突破了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从而提高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大学应鼓励师生使用MOOC、蓝墨云、学习通等云平台和手机APP,教师在平台可以与学生交流互动、上传学习资料、课后答疑、布置作业任务等,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完成签到、课前小测试、完成课堂作业等。如下图1所示,课上和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和课后活动均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课上仍然在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完成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教学模式的授课不再受制于多媒体教室和机房,拓展了师生课前课后的教学交流渠道,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材内容,建立课程案例库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大学高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点,补充计算机基础新知识和新技术。学校应对上机实践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Office软件以及其他应用软件进行版本更新升级,使师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到最新版本的系统和软件,实现了实践教学条件与信息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只追求新知识和新技能,更需要重视理论知识  与技能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案例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高校可以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出发,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建立课程案例库,尽量选取企事业单位常用的经典案例作为案例库素材,实施以案例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尝试在课堂中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工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三)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分级教学  

高校按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计划,以一个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来满足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可以在给新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进行一个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水平测试,根据水平测试分数指导学生选择与其计算机基础水平等级对应的基础班进行学习。此外,学校应尽可能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其以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老师要在教学中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兴趣才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另外,借助在线教学平台也是解决学生基础水平差异问题的一个良好的选择,教师使用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上传学习资料、课后答疑等;学生选择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完成作业等。通过上述改革方案,使得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在期末均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有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高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区别不大,无非是笔试和上机考试分数在总成绩中的权重不同而已。“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基础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在传统笔试和上机考试的基础上增设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考核,可以选择在每节理论课和上机课后进行一次随堂测试,这样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每一节课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对后期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在期末将整个学期所有的随堂测试成绩以某个权重计入总成绩。另外,实践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企业的经典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可以考虑在案例库中随机选取案例作为上机考试内容之一,因为一个经典案例不但可以将上机实践课所学的计算机操作完整的考查一遍,同时还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要以“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课程教学既要满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业要求,又要满足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教师应与毕业生、在校生进行讨论交流,不断地深入调研,掌握每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有利于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更符合其所学专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了解用人单位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增加对Office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的上机实践课程学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以致用的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规划不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既完整、又有各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任课教师需要和毕业生、在校生交流讨论,分别收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带领学生组队对校外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等进行实地考察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在计算机方面的需求,收集企事业单位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将上述收集到的问题、企业需求和经典案例都考虑在内,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要认真听讲、理解、记笔记。在上机课时,积极完成课堂实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针对老师给出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并在计算机上勤加练习。期末考核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果的展现,有多种考核方式,期末成绩以综合得分呈现,总成绩分为多个部分,如试卷考试成绩、上机考试成绩、平时分以及网络学习平台考核成绩,然后以某个比例将所有部分成绩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总成绩。无论是某部分成绩还是总成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本学期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网络学习平台考核是对学生的每一节课学习情况的一种及时反馈,为以后制定教学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通过不断改革探索出一种教学效率高、效果好的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逐渐朝着更先进、更实用的方向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其他的教学模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实施启发性、拓展性的实验教学,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旨在通过教学改革,尝试探索出一种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继而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H  

参考文献  

[1]张春霞.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世界,2020(11):63-64.  

[2]黄凤英,林龙镔.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物联网技术,2020,10(11):115-117.  

[3]何钦铭,王浩.面向新工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01):39-43.  

[4]龙胜春,江颉,李强.基于“宽专融”课程体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J].计算机教育,2019(05):28-31.  

[5]魏晨希,马晓珺.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教学模式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05):144-146.  

[6]仝武宁,周莉英,王晶,等.基于在线平台组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索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01):103-106.  

[7]张毅.“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9):141-142+158.  

[8]于桂芹.大数据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5):33-34.  

[9]罗凡.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9):128-130.  

[10]韩文峰,盛明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3):3191-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