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声音优美婉转,如同一缕轻烟般飘逸自然,让人陶醉其中。接下来为您推荐这篇文章,让您学会运用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

范文一: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的训练与运用  

摘要: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使用了钢琴的许多音域,能弹奏出华彩般的丰富音响,是钢琴演奏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为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的训练作出详细的归纳与总结,并为这项演奏技术在钢琴编配中的运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双手交替 钢琴演奏 技术 编配  

一、掌握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的重要性  

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就是双手交叉地进行长琶音的演奏。该技术属于钢琴演奏中的进阶技巧,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练习者先依次学习双手交替和长琶音的演奏,熟练掌握这两项技术后才能学习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时,往往会从钢琴的中低音区一直弹到钢琴的高音区,这种演奏方式使用了钢琴不同的音域,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而且因为在演奏时会使用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能够更快地奏出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音,具有比单手演奏长琶音更迅速的优势。因此,这项技术常常在乐曲段落里出现,比如柴可夫斯基《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段,作曲家大量地使用了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来展现钢琴丰富的音域,与乐队的演奏搭配得惟妙惟肖。《黄河》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黄水谣》的开篇,也是使用了大量的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技术,先营造一种波光粼粼、水光涌动的气氛,为接下来主题部分的进入做好铺垫。  

二、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的训练  

(一)掌握双手交替时的要点  

双手交替时需要掌握两个要点。第一个,我们首先需要注意聆听左右手交替时音与音之间的衔接。比如,左手先演奏,当交替到右手时,左手演奏的最后一个音,要和右手演奏的第一个音衔接好,不能出现过重的音响,两只手的音量应保持一致。车尔尼快速练习曲299第32条是为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技术而作的练习曲,这里以该练习曲为例。  

image.png

谱例1为该练习曲的第一个小节,第一拍里左手在弹到最后一个大指音时,需要和右手的第一个音保持音量上的一致。同样,谱例1里第二拍右手最后一个小指音需要和第三拍开头的第一个小指音保持音量的一致。为了练习两只手的衔接,可以先在琴盖上,以左手大指和右手大指模仿交替时的状态,单独反复地弹奏这两个手指,以轮流敲击的方式在琴盖上模拟出左右手交替的动作。待熟悉后,左手五指跨在右手右侧,与右手五指单独弹奏,以轮流敲击的方式来模仿谱例1里第二、三拍交替时的状态。练习时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敲击,以习惯交替时的手指状态。  

第二个是在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时,需要跨过去的那只手应统一从另一只手的上方跨过。比如在双手交替演奏上行的长琶音时,左手跨过右手,左手应从右手手背的上方跨过。同样的,当双手交替演奏下行的长琶音时,右手跨过左手时也应从左手手背的上方跨过。交替时从手背上方跨过而不是从手掌的下方跨过,是为了便于左右手交替后演奏后续的长琶音,使两只手的交替变得协调。如果交替时从手腕下面进行交替,会使得后续的演奏变得非常困难,无形中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导致交替演奏时出现速度过慢、交替不流畅等问题。  

(二)通过练习曲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谱例1的练习曲是专为该技术而作的练习曲,基础较浅的演奏者可以使用这段练习曲来练习双手交替技术。在刚开始练习时,不要使用延音踏板练习,这样更能清晰地听到交替时的效果。用中慢速度(♩=60)进行练习,练习时要求演奏者耳朵要仔细聆听每只手在交替时音量是否一致,是否出现了重音导致一个小节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image.png 

当中慢速度已经掌握后,再逐渐加快速度,在练习过程中,不仅要求练习者仔细聆听双手交替时的衔接,还要特别注意谱子上的每条连线。谱子上的每条连线要弹得像一只手弹出来的音响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句子。  

谱例2中,第3小节的连线是一小节一个连线,因此,整个四拍都要弹得完整和连贯,形成一个大句子。而第6小节是两拍一个连线,因此,要注意第6小节里弹出两个不同的句子。最后,在演奏该练习曲时,还应把谱子上对应的强弱记号清晰地演奏出来,以表现该作品的音乐性。  

三、乐曲《浏阳河》中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片段的音乐诠释  

《浏阳河》是王建中根据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在该乐曲中段部分,有一大段运用了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技术,模仿浏阳河河面上波光粼粼、水波涌动的画面。  

如《浏阳河》中段(第52小节开始),在练习这一乐段时,要先放慢速度,以中慢速度来练习。在练习时要按照谱面上要求的“pp”(极弱)力度来练习,演奏者耳朵要非常仔细地聆听自己的演奏,尤其是双手交替时的演奏要格外小心。左右手的交替在演奏时要犹如一条长长的线条贯穿其中,用耳朵仔细聆听,控制手指的触键和用力程度,如果交替时哪个音重了,要及时用手指来调整力度。在演奏下行时也和上行有一样的要求。当中慢速度并踩上延音踏板能够均匀、自如,且没有音头地演奏时,就可以逐渐提高速度练习。注意每一个乐句为不同的和声,演奏者应以细微的心理感受来演奏出不同的和声效果,以营造不一样的音色效果。  

该乐段慢慢发展,音量逐渐加强。在经过两个f的力度后,随着音型往下,音量也逐渐弱下来,该段音乐慢慢趋于平静,为接下来主旋律的出现作过渡。因此,在演奏到这一段时,应在练习好双手交替的前提下,情感随着音量的渐弱和音乐的走向逐渐趋于平静,引出接下来即将出现的主旋律部分。整个乐段如果练习好双手交替技术,再加上合理的情感推动,注意到不同和声营造出的微妙音色效果,会给整首作品的演奏带来非常精彩的中段,进一步将观众拉入浏阳河的画面中,使演奏锦上添花。  

四、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技术在伴奏歌曲中的实际运用  

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因大量地使用了钢琴的音域,所以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非常适合在伴奏歌曲的前奏或伴奏部分使用。以正谱歌曲《我爱你,中国》的前奏部分为例,在第11小节至18小节中,一共有三次使用了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的部分,分别在第12、第13和第16这三个小节。编配者将本是停顿的地方以双手长琶音的方式进行补充,丰富了该段的编配织体,音响听起来非常华丽。这种编配效果使得过门音乐性更加丰富。13、16小节也是运用了同样的手法,来增强该段的音乐表现力。如果这三个小节仅仅是以和弦的方式演奏,或者仅以单手的琶音方式来演奏,会使音乐停滞不前,不易引起听者的激动之情,无法达到谱面上这样的音响效果。因此,我们在歌曲的编配中,合理地运用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的形式,就可以使得伴奏织体更加丰富,音乐性和情感更能合理地得到体现。在练习者掌握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这一技术后,可以尝试编配经典抒情歌曲的前奏或过门,比如歌曲《天路》《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要求练习者在编配时必须使用双手演奏长琶音的编配方式,这样既熟悉了双手交替技术的演奏,也增强了练习者的即兴配奏能力。  

五、结语  

由此可见,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是一项重要的钢琴演奏技术,在很多作品里都会运用到该项演奏技术。除以上提到的作品外,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S.144《叹息》、德彪西练习曲第十一首《为复合琶音而作》中,都有对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这一技术的针对性练习,可以给不同程度的演奏者来练习。当今钢琴演奏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高水平的钢琴演奏能力,也要求有不俗的即兴配奏能力。而掌握双手交替演奏长琶音能够增强配奏能力,丰富编配中音乐的表现力。当然,要使这项技术在实际编配中娴熟地运用,一定要按上述方法大量地进行练习。在掌握这项技术后,还可以在各种前奏或过门里使用双手交替技术来编配歌曲。只有勤加练习,才能将此项技术彻底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参考文献:  

[1]周为民.钢琴演奏技术的形态分析[J].中国音乐,2007(4):155-158,209.  

[2]秦乐乐.钢琴技术的发展演变[J].北方音乐,2017(16):1-2.  

[3]刘雨燕.关于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8(17):48.  

[4]王洁芳.试论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若干问题[J].音乐天地,2014(09):46-48.  


长号的声音是如此的深沉、激昂,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它的优美旋律触动人心,让人无法抗拒。一起来看看呼吸技巧对长号演奏的重要性吧。

范文二:探讨长号演奏的呼吸技巧  

摘要:长号是交响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这一点是音乐界都公认的。在很多西方国家,很多普通人也会学习长号,了解与长号相关的音乐艺术。在长号演奏中,比较关键的技巧就是呼吸。呼吸方式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演奏效果。所以,在长号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一定要合理地调整呼吸,控制呼吸。通过熟练掌握呼吸技巧,提高演奏质量。  

关键词:长号演奏 呼吸技巧 提升  

在交响乐团演奏中,作为一名优秀的长号演奏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演奏能力、演奏心理,同时也要掌握多种演奏技巧,以此与其他演奏者形成有效融合,加强整个乐曲的层次感与丰富感,丰富整个乐曲的感染力。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对于演奏者的呼吸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将立足于长号演奏,对其中的呼吸方法与呼吸技巧进行分析,以此为相关领域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僵硬呼吸产生的长号演奏问题  

第一,僵硬呼吸会导致演奏者的状态十分僵硬。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脸红脖子粗,嗓子发不出声音,甚至面部会出现明显的青筋,整个人的状态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僵”。  

第二,音色会出现问题。在僵硬呼吸的状态下,演奏者自身的状态必然无法达到放松,其喉咙会发紧,口腔会发干。当自己的呼吸道无法真正打开时,气息很难通畅,从而发出的声音也不会很好。音色会稍显发干、生硬。  

第三,在演奏中会出现爆破音。一般来说,在唱歌领域,破音指的是在高音部分发出了不协调的声音。但在长号演奏中,爆破音不仅会出现在高音演奏方面,也会出现在低音演奏上,并且毫无规律性,毫无预兆性。只要演奏者没有合理地控制呼吸,就会导致呼吸僵硬,爆破音就有可能会出现。  

第四,会影响演奏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当呼吸僵硬时,演奏者很容易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会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呼吸。而越关注就越紧张,导致自己可能具有的技术都无法充分发挥,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在演奏中,可能会出现大肚子音。大肚子音指的是力度不稳定的音。如在演奏中,对于一个完整的乐句,起始阶段软弱无力,中间突然发力,而在乐句快要结束时,又因为气息不足而力度减弱,造成明显的不平衡状态。  

二、长号演奏中的呼吸方法  

在长号演奏中,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与胸腹式呼吸是比较常见的三种呼吸方法。三种方法的优势各有不同,所达到的效果同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首先,胸式呼吸指的是以胸腔为主的呼吸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呼吸技巧。站在生理角度上来看,胸式呼吸是人天生就具备的一种技能,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呼吸方式。在胸式呼吸中,主要产生活动的部位是肋骨以及胸骨。但胸式呼吸所达到的气息量相对偏低,并不适用于长时间的长号演奏。如果演奏者强行使用这一方法,不仅无法较好地呈现演奏效果,甚至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  

其次,腹式呼吸指的是依靠胸腔、腹肌以及膈肌进行呼吸的一种方法。从原理角度上看,腹式呼吸是通过腹肌以及膈肌的收缩与放松变化调整自己的呼吸。在腹式呼吸中,演奏者可以通过提气,让自己的肺泡充满气息,当肺泡充满气息,膈肌会自动下沉,而腹腔会产生饱胀感。当演奏者把肺泡中的气息呼出去,膈肌会自动提高,腹腔内的饱腹感也会消失。通过这一方式,用反作用力支撑长号演奏的持续性。腹式呼吸多用于短小长号演奏,并且在日常训练中,演奏者可以通过这一方式锻炼自己的膈肌以及其他肌肉,从而更好地控制呼吸,保持气息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腹式呼吸法是一种相对于胸式呼吸法而存在的呼吸系统。相比于胸式呼吸法来说,腹式呼吸法的应用优势比较明显,既能锻炼自身的横膈膜,也能提高演奏的效果。但这并不代表腹式呼吸法毫无缺点。其整体的缺点在于,在整个呼气、吸气的过程中,演奏者只能够应用到自己肺底部这一位置,而对于肺中上部的位置,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呼吸训练。如果长时间训练,很容易影响到演奏者的气息量,甚至会影响到肺部。  

最后,混合式呼吸指的是融合了胸式呼吸法与腹式呼吸法的一种综合性呼吸方法。在吸气时,演奏者可以采取腹式呼吸。当腹部的气息达到一定容量,且演奏者自身产生明显的饱胀感之后,可以用胸式呼吸替代。让气息可以分出一部分,存留在自己的胸腔中。如此一来,胸部与腹部各分摊了一部分气息,不会让演奏者产生过高的身心负荷。并且,在当前的国际管乐与声乐表演舞台中,胸腹式呼吸法也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崇,是公认的比较合适的一种长号演奏呼吸技巧。  

总的来说,混合式呼吸法的应用优势共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该呼吸方式有效贯彻了取其精华的理念,巧妙融合了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的优点,并排除了两者的缺点,既能够扩大吸气量,同时也不会对演奏者的身体造成损害;第二,该呼吸方式可以有效加强演奏者对于气息的控制效果,使之在演奏长号时,可以更好地控制呼出的气息;第三,在混合式呼吸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全面调动自己的演奏器官,有效加强呼吸控制的灵活性,即便是在长时间演奏中,其也不会产生胸部紧张或嗓子紧张的问题,明显降低了身体负担,让整体演奏可以更加游刃有余,更加顺畅自然。[1]  

三、长号演奏中的呼吸技巧  

(一)根据乐句划分进行换气  

根据乐句划分进行换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技巧,也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技巧。具体来说,是在正式开展演奏活动之前,演奏者全面了解乐谱,明确乐谱的整体结构。然后在两个乐句的中间部分进行换气。例如当前一个乐句已经结束,紧接着要开始下一个乐句的吹奏时,在中间的这一停顿点,演奏者就可进行吸气。同时,为了保证演奏的流畅,在吹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后,演奏者应及时吸气,而不能有停顿。  

(二)合理地应用偷气小技巧  

一般来说,长号演奏会划分为长号独奏或交响曲演奏。对于长号独奏中的呼吸技巧,演奏者可以参考上一小节,因为大多数独奏的乐句并不会过长或过短。但是在交响曲演奏中,情况会有较为明显的转变。在完整的交响曲目中,长号只占据其中的一部分,为了让整首曲目看起来更加完整,长号所参与的乐句很有可能极长或极短,甚至会存在明显的连续点。此时,如果演奏者没有做好有效的呼吸调整,那么很容易会让自己在连续性  

的短乐句演奏中出现慌乱,或者在长句演奏中没有充足的气息支撑,导致演奏出的声音断断续续,直接影响最终效果。对此,演奏者要学会偷气。  

所谓偷气指的是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合理地抓住一些时间点,在合适的时间点上进行一次短小的吸气,例如休止符或连续节拍。在短小吸气过后,将所吸到的气,快速地应用到下一个乐句中,保持连续性与连贯性,从而提高演奏效果。  

(三)在特殊节奏时进行换气  

很多时候,在长号演奏中也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节奏。例如连续切分音或者连续后半拍音符。对于类似的乐句,在进行呼吸时,演奏者需要注意,一定不能频繁地换气。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在每一个音符之后都吸气,这样会让整个乐句听起来十分破损,并不连贯,直接影响演奏效果。但如何调整特殊节奏的呼吸技巧,既不会让演奏者过于吃力,又不会影响演奏效果呢?合理的办法是,演奏者要学会根据节奏的变化而换气。  

比如在交响乐中,很多乐句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例如长号演奏与贝斯演奏会同时进行,且演奏中存在切分音或后半排音符,那么演奏者可以跟随其他的节奏以及旋律进行换气。在其他节奏旋律的掩盖下维持演奏的持续性。[2]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演奏者所面对的演奏部分是长号独奏,则应该尽量在乐句中发挥自己的全部气息。针对类似的情况,演奏者只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续锻炼,不断地自我提升,毫无便捷可言。  

(四)调整呼气量以及吸气量  

在长号演奏中,演奏者经常会发现自己演奏的乐句有长有短,有高有低。针对不同长短的乐句,在演奏长号时,所应用的演奏技巧也各有不同。比如,如果下一句是比较长的乐句,演奏者需要提前采取胸腹式呼吸的方式,在胸腔与腹腔呼入大量的气息,保证可以完整通顺地演奏乐曲;如果下一句是比较短的乐句,演奏者也要注意,不能因为乐句短就不提前进行吸气或者少吸气。这样很容易埋下一定的隐患,造成不连贯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演奏者要养成良好的吸气习惯,无论是对长句还是对短句都能够深度吸气。  

除此之外,如果遇到一些超长乐句,并且无法通过偷气进行解决,那么在演奏中演奏者则需要采取循环呼吸,以此有效调整相关问题。所谓循环呼吸,按照字面解释来说,就是呼气与吸气同时进行。但在生理角度上看,这一概念显然违背了人体原理,但并不代表其不具有科学性。例如,在演奏长号时,当演奏者感受到自己的这口气要结束时,则需要立即闭合喉部,用剩余的口腔气息进行吹奏。但与此同时,可通过鼻腔进行吸气,将鼻腔中吸进来的气传送到胸腔与腹腔。[3]在气息储备量充足的状态下,张开口继续吹奏。显而易见,这一呼吸技巧难度极高,对于演奏者的要求也相对较为严格。无论是在西方管乐演奏,还是在中国民族管乐演奏中,这一呼吸技巧的应用价值都相对较高。长号演奏者需要稳定自己的心态,能够在长期扎实的训练中,不断自我优化、自我提高,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一呼吸技巧,提高演奏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单独长号演奏还是在交响乐团长号演奏中,呼吸技巧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常训练中,长号演奏者要掌握多种不同的呼吸方法,也要对呼吸技巧加以有效训练。在不断提高自身技巧的状态下,提高演奏效果及能力。在呼吸技巧训练中,演奏者要学会根据乐句划分进行换气,要学会在特殊节奏时换气。除此之外,也应注意合理调整自己的呼气量与吸气量,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应用偷气小技巧,学会放松“小肚子”,借此逐步提高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渝果.长号演奏优美音色的实现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141-142.  

[2]赵建栋.长号演奏中呼吸的调节与控制[D].西北民族大学,2019.  

[3]吴寄斯.交响乐团中长号演奏呼吸技巧探究[J].北方音乐,2017,3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