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对智慧旅游的重视,农村智慧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凸显。同时,由于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智慧旅游人才支撑、资金不充足、农户参与意愿的差异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智慧旅游的高效发展。为有效促进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与发展,应该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注重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构建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村智慧旅游人才。力求更加有效地促进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之中,并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智慧旅游;互联网  

1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分析

1.1调整资源分配,助推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式”产业扶持、“单兵突进式”产业构建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律,难以满足人民生活实际需要。因此,亟待突破扶贫瓶颈,践行科学生态、人文关怀等多个战略性目标[1]。在这种新兴需求所定义的新背景下,调动诸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社会力量,激活公共活力,开发旅游资源,既是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  www.pingkanwang.com 

在乡村振兴中,借助智慧旅游建设为支点,发挥智慧旅游的集聚效应,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杜绝因行业内卷化而次生的企业破产性问题、产业衰颓现象。以开发旅游资源的形式,有针对性、建设性地合理分配中小企业建设资源,实现相关企业的收益增加,纾解产业边界模糊化困境,助推产业发展。此外,企业参与智慧旅游建设,也会加深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实现中小企业的自我价值重塑,利于产业发展。由此,智慧旅游建设形成的公共资源,通过调整旅游建设资源的形式,助推产业发展,实现“1+1>2”的目标,推进乡村振兴。  

1.2建设宜居乡村,更新生态水准  

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其着力点之一就是乡村生态。传统乡村聚落选址多依山傍水,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即是生态环境[2]。而多数乡村因为第一产业的占比大,生态环境的表现形式只能做到生活宜居。而现今,这种发展态势已不再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要求。要实现生活宜居转化为生态宜居,则需要进行生产、生活和生态协同联动[3]。在这种外界要求之下,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具有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其共同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是乡村。因此通过智慧旅游联动对接介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需将乡村作为支点助力。一方面,建设宜居乡村,即对乡村生活进行调整。智慧旅游的介入,需打造乡村基础设施,更新乡村绿色生态设施,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推广乡村绿色休闲生活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从源头上加强对智慧旅游要求的乡村配套建设,大幅提升乡村的宜居度、舒适度。另一方面,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更新生态水准。在进行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中,减少第一产业的广度、限度,扩大、强化以智慧旅游作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进而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由其带来的面源污染。同时,为满足智慧旅游的需要,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将农村生产环境积极转化为旅游优势、生态优势。在发展智慧旅游的基础上,建设宜居乡村,提升生态水准,实现乡村振兴中的生态宜居的总要求。  

1.3传承乡村文化,塑造乡风新貌  

乡风文明作为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这对乡村文化提出了内在要求,即提倡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和弱化乡土文化。因为智慧旅游与乡村文化传承,具有天然关联度、依附性,需要现代文化传承、联动和对接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因而智慧旅游作为媒介介入乡村振兴之中也是关键之一。  

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有利于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乡风新貌的塑造。一方面,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拥有自身的人文气息魅力,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中所带来的大量游客,将实现乡村文化外泄传承,而不仅仅局限于当地生活空间,从而达到乡村文化的传承效果。另一方面,塑造乡风新貌。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借助其行业红利,实现对乡村文化引导的乡风新貌进行重塑。传统村落中,多数农村人员离乡入城务工,成为乡村两栖人,其身上市民化、现代化气息浓重。但该人群因在村时间短,村内社群网络弱,影响度不够,难以实现乡风重塑。而在智慧旅游中,大批游客的到来,其身上所潜移默化形成的现代化法治精神、契约精神,可推动乡村中陈规旧约重塑,而最终形成适应新时代的乡风新貌。借助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的契机,传承乡村文化,塑造乡风新貌,契合乡风文明的总要求。  

2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2.1信息化水平参差性大  

智慧旅游作为信息技术化和数据集成化的深度拓展和广泛应用,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度嵌入融合,其对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刚性标准。目前,中国乡村网络覆盖率较好、较高;截至2019年,我国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已达到95%[4],呈基本普及状态。同网络覆盖率相比,信息化发展水平尚处于失衡状态,多数乡村信息化基础设备和设施仍处于匮乏、未完善状态。少数地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备和设施较完备,但长期缺乏科学运营、有效维护。同时,在智慧旅游中的四大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中,政府信息化处理水平有限、企业运营信息化处理水平层次较低,旅游资源信息化处理开发利用度较低,公众网络整合信息化能力较弱。这使得乡村旅游信息碎片化、离散化、更新迟缓化,形成信息孤岛,进一步造成信息共享度不够、信息价值性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智慧旅游的长足发展。  

2.2缺乏智慧旅游人才支撑  

当前多数乡村智慧旅游都是以原始农业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开发的主体多为当地农民。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开发、管理、运营主体,已不再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服务智能化”后[5],更加明确的是对智慧旅游人才提出了联动性、创新性和智能性的综合素质要求。目前,智慧旅游关于人才支撑问题上存在两个制约因素。首先,当前智慧旅游从业人员组成中务农务工人员占比高,接受专业化培训机会较少,对智慧旅游认知有限;建设意识较低,责任意识匮缺,服务意识淡薄。即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缺乏联动性、创新性和智能性的人才,形成“无人用”的怪象。其次,乡村智慧旅游对智慧人才的缺口较大,但对智慧旅游人才的相关引进体系尚未成型,难以对外界人才形成集聚效应,也难以发挥乡村智慧旅游的人才蓄水池功效,最终使得乡村智慧旅游形成“用人难”的乱象。  

2.3资金不充足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要想保障其运营常态化、高效化与持续化,则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提出了硬性要求。而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前提。当前,我国多数农村尚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定位,乡村的生活设施、道路建设、生态建设发展欠佳,与旅游相关的餐饮、酒店、景观等建设更是匮乏。而要发展乡村智慧旅游,就需要进行相关建设,但这类建设中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参与人员多的属性,因而对建设资金需求大。同时,部分村庄虽然已借助纵向政策优势和横向发展机遇,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尚处于空白阶段。要实现智慧旅游的长足、可持续、高效发展,则必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这其中也对资金提出了一定需求。目前,资金不足已成为了制约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2.4农户参与意愿的差异性  

乡村智慧旅游要想“落户”乡村,借助乡村“扎根生长”,则必然需要广大乡村的农民认可、参与和接受。当前乡村中,一部分农民已由传统的生活形式转变为了往返城乡之间的“两栖人”,这个群体中多数人因在城市生活、务工,从而使得其思想正逐渐城市化、商业化、开放化。这类“两栖人”群体对于诸如智慧旅游的这类外界冲击,多数呈开放接受态势,参与意愿及实际参与度都较高;但仍存在少量“两栖人”秉持质疑、拒绝的态度,参与意愿较低且缺乏实际参与。与“两栖人”这类群体相反的就是乡村中的留守人员,该群体多由老人、妇女、儿童组成。这个群体普遍存在思想保守、意识僵化、行动乏力的特征,对于智慧旅游这类新兴事物,表现为参与意愿较低、实际参与度较低的“双低”现象。因此,农民参与意愿的差异性也成为了建设乡村智慧旅游的一大挑战。  

3促进智慧旅游有效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

3.1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  

智慧旅游作为一种系统化、集约化的综合型旅游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发挥指挥棒、红绿灯的引导支持作用。在全局把控下,将共创共享作为乡村智慧旅游的规划建设底线,在乡村智慧旅游中始终发挥贯穿全过程、全方位、全空间、全行业、全要素的重要引导支持作用。因此,持续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在引导层面上,需持续加强政府对智慧旅游的宣传,革新农民的思想,以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认可、接受并参与;在支持层面上,需持续加强政府对智慧旅游的倾斜性支持,以此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督促农民真参与、实参与。只有持续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做到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才能为乡村智慧旅游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做到在建设智慧旅游中振兴乡村,在发展智慧旅游中振兴乡村。  

3.2注重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  

乡村智慧旅游的建设除了政府的引导支持外,社会组织的参与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动力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万能主义”传统方式,已不再符合当前发展规律。以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合作主义”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而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更是利于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在发展乡村智慧旅游中,各地的人、财、地的差异性都可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此刻就需要社会组织发挥其重要动力源的效用。在协同参与过程中,充分协调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多主体、多层次、多向度和多限度地建设乡村智慧旅游,在建设中实现集约化、系统化、高效化、便捷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还可兼顾社会公益和组织盈利,促成商业合作,推动产业融合。因此,对于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中,必须注重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  

3.3构建三方利益联结机制  

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自身、外部资本和村民这3个参与主体的高效协调联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政府作为参与主体,是乡村智慧旅游建设的“领头羊”,具有赋能授权和政策性倾斜扶持的功效,但却难以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资源支持;对于外部资本而言,是乡村智慧旅游建设的“活水源”,其显著优势在于其本身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但却总是“悬空”,社会性活动可参与性较低;在村民方面,是乡村智慧旅游建设的“受益者”,村民本身拥有建设智慧旅游的先天资源禀赋,但自身力量孱弱,难以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因此,乡村智慧旅游建设中若能调动三者的合作,构建政府、外部资本和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持续提供政策支持,协调联动各方,发挥导航、纽带作用;企业提供资金注入,发挥后勤保障效用;村民进行建设、运营,充当管理者和运营者角色。这样,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对政府、外部资本、村民都能提供盈利。同时,政府通过乡村智慧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新路径,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外部资本借助乡村智慧旅游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同时树立良好自身社会形象;村民依赖乡村智慧旅游实现扶贫增收,提升生活水准。如此,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获益-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闭环,利于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  

3.4培育农村智慧旅游人才  

乡村智慧旅游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提出的不仅是人才引进要求,更是对完善农村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要求。目前,通过对乡村智慧旅游发展态势的分析,技术类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对于旅游业而言会越来越大[6]。基于此,加大培育乡村智慧旅游人才,更是实现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要加大培育农村智慧旅游人才,首先需要政府发挥指示牌作用,联络旅游企业及各高校进行乡村智慧旅游的明晰定位,以此找准市场需求,构建完善智慧旅游体系,设定智慧旅游服务项目;其次,各高校根据所构建的体系、设定的服务项目,有目标、有方向、有要求地制定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在教育培养上,严格按照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智慧旅游模拟操作经营中成长为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7]。通过订单式培养、合作办学等模式,输送人才,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协助培养人才,以此实现人才培育,助力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  

4结语  

将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中是一大趋势,同时也关系到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兴旺,关系到乡村地区生态保护、产业培育和环境宜居,关系到乡村文化传承和塑造乡风新貌。目前,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其发展中需重视政府、社会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及人才的统筹协调,使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行之有效、行之可靠及行之长远。同时,本研究虽然系统性分析了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与路径,但这些路径对智慧旅游介入乡村振兴中所具有促进作用的向度和限度,将作为以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宋罡,唐凌云.“互联网+”背景下辽宁乡村智慧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北方园艺,2020,(14):170-175.  

[2]马慧娟,马冬梅.乡村旅游开发初探—以吴忠林场艺范小镇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91-93.  

[3]李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策略—兼论自然景观资源公益化[J].求索,2020,(04):14-21.  

[4]《乡村科技》编辑部.我国96%行政村通光纤4G网络覆盖率已达95%[J].乡村科技,2018,(30):9.  

[5]张宇轩,姚梦雨,张涵瑜,等.智慧旅游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J].山西农经,2021,(03):160-161.  

[6]王天英,王红宝,李颖.河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1):14-17.  

[7]金婷婷.智慧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教育探析[J].科技资讯,2020,18(27):129-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