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渐深入与推进,各行各业对创新创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倍增。为适应高校提质增效转型的阶段趋势、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为切入点,聚焦创新创业意识引领、课程体系搭建、师资资源分配、实践平台建立等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路径,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实现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素养;培养路径  

2017年2月,为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新工科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等,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为主元素的新工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面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新理念与新要求,聚焦科学精神、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以学院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面向山东省省内6所高校,1600余名学生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探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革新,深挖产学研用体系和协同育人价值体系搭建,推进高校提质转型发展,为社会培养较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根基  

新工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战略应对,是一次学科创新与教育革命,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创新素养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解决问题、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是高等教育提质转型的关键所在  

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作为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石,对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肩负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核心使命,需要以创新为活力源头、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以创新型全面型人才培养为内在动力,扎实推进学校提质转型,助力区域经济和国家发展。  

二、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应具备的创新创业素养特征  

(一)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之源,具体而言是打开视野接收开放性信息、平衡不同信息,触摸问题底部、洞悉事物本质,据弃跟踪模仿和标准答案。  

(二)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信仰追求,其包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等,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精神灯塔。  

(三)健康心理品质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主要涉及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压力承受力以及积极进取的乐观心态等,自我个体能力的正确评估及遇挫耐受力是影响创新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实现动力,是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独创性思维的积极表现,任何外部的知识、技能、行为等都需要通过人这个主体的“内化”才能再次转化为外显行为,因此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内发性”尤为重要。  

三、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引领存在割裂断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48.25%的学生看重自身创新创业素养的养成,50.75%的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但仅有28.46%的学生认为已有的知识能够指导日常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0.27%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但收获不大。而超过60%的学生认为高校创新创业专业导师的指导、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及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对个人创新创业素养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表明,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逐渐养成,但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与学生需求间存在割裂断层,需要整合学校平台、资源、师资力量等校内外资源,对学生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引领与支持。  

(二)学科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  

科技的创新、突破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目前,学科课程体系内容仍按照原有培养方案构建,教育教学内容滞后,其时代性、前沿性和综合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知识的需求与期望,在调研的1602名学生中,有62.23%的学生期望课程内容中有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等实际性、生活性内容,有58.55%的学生期望增加创业案例分析,有57.24%学生期望课程中含有市场营销等经济学知识,其充分表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体系存在多方面的诉求(见图1)。  

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主要通过讲授式进行,学生处于不断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调查发现,学生期待形式多样的课堂讲授方式,比如实验实践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想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调研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等(见图2)。  

(三)导师创新指导能力不足  

新工科背景下,部分教师专业科技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储备量不足,自身接受创造性训练的机会偏少,对学生们在创新创业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难以有效应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创新创业导师的身份呈现繁杂性,调查发现,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群体中有65.42%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46.5%是学校的行政人员,其知识全面性、系统性、连贯性、融合性等要求难以达到标准。二是创新创业导师的整体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及期望。据调查,75.72%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需有一定的创业经验;70.29%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导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68.41%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导师需通晓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53.87%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导师应有出色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同时82.9%的学生认为提高创新创业素养较为有效的途径是专业导师带领其参与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这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工科的深入建设,学生及社会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期望及要求随之增高,需要创新创业授课教师融合多学科发展、通晓专业领域前沿动态、及时指导学生具体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见图3)。


image.pngimage.png

     (四)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是整合梳理校内校外资源、筑实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重要发展平台。调查发现,63.86%的学生接触过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只有32.5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效果很好。目前各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主要有勤工助学类岗位、微企业类实体、实习实训岗位、校企合作基地等,这表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立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而非形式上、简单化的提供实习实训岗位。  

四、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探索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本硕连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室,开展该领域的改革理论和实证研究;探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交叉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同时将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素养提升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修订并实施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防止割裂断层。  

(二)优化学科专业及学分管理制度,激发创新内驱动力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设调整优势特色专业;同时改革学籍学分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逐步放宽参与创新创业类实践学生的修业年限;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顺畅机制给予学分认定;建立创新创业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学生创新创业成绩单,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内驱力。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育人  

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专业“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架构,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各种学习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创新创业思维训练等通识课程;开设体现行业特点、学科专业前沿融入的专业课程;对有创业意向意愿的学子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构建多角度、多层次构建课程体系。  

(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教研项目,探索实施翻转课堂、慕课等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教学新模式,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将课堂研讨、随堂测验、课外作业等纳入课程考核,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多元学习、互动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师资力量资源  

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教学、培训、实践导师,充分协调发挥校内外师资力量与资源;其次探索成立创新创业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开展相应培训;最后将教学成果、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等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逐步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六)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实现全过程的引领与服务  

探索实施全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方案,辅导员与班主任、科创导师三驾马车齐驱,辅导员做好入学职业规划与引导;班主任有效指导专业学习与发展;科创导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组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定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和实践,组织本科生参加各项竞赛与项目研究,真正发挥关键性作用。  

(七)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实践训练体系  

充分利用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平台,做好顶层设计和  

统筹谋划;依托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咨询指导、项目推荐、资金帮扶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专业创客空间运行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开放实验室资源,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实践。同时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依托于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举办实验室开放日、实习实践等活动,构建实践训练体系。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的现状研究及路径分析,涉及校内创新创业思想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教学体系完善、优质资源共享、学分管理优化、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聚焦本科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助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德林.创新创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刘文杰,陈亮.构建“专创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6.  

[3]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  

[4]成洪波.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26-32.  

[5]乔国朝,张争艳,张建辉,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1):85-88.  

[6]赵军,申怡,夏建国.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导向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5-78.  

[7]陶西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J].创新人才教育,2016(4):27-32.  

[8]朱晓芸,梅伟惠,杨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2-85.  

[9]刘修财,蒋翠珍.我国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62-68.  

[10]仝焕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6.  

[11]钟颖.双创背景下本科生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8.  

[12]孟祥强.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