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的表义偏旁具有提示汉字字义的功能。因此,溯源认识表义偏旁,了解该偏旁系统代表的意思,进而以一个表义偏旁串联起一串字,能帮助学生系统化识记汉字。在教学中,教师可将表义偏旁与微课有机融合,助力学生系统化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具体做法为:以微课的“变形计”寻根溯源,揭示偏旁之秘;以微课的“形声色”设置多维链接,助力系统识字;以微课的灵活性巧设机关,拓展学习空间。

 

  [关键词]表义偏旁;微课;系统识字

 

  一、引言

 

  汉字被称为东方神秘图腾,源于早期的图画文字,它与印欧语的不同之处在于汉字具有表意性,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其本身就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和信息。汉字的表义偏旁是构字力较强的部件,传达着字的意思,如带有木字旁的字大多和树木有关,带有“犭”旁的字大多和动物有关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建议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1]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各种交互式媒体特别是微课的出现,使教学可以呈现出更加多维的互动,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机互动、生机互动等。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设计开发的,具有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特点。[2]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表义偏旁教学与微课结合起来,助力学生系统化识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微课的“变形计”寻根溯源,揭偏旁之秘

 

  汉字源于早期的图画文字,其从甲骨文字到现代汉字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汉字的表义偏旁作为汉字的一个部件,同样如此。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比较贫乏,教师仅仅靠口头讲解或辅以简单的图片很难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而借助微课这一技术“东风”,教师可以将汉字或偏旁的变形过程可视化,甚至可以直接在一个字或偏旁上演绎它的“前世今生”。溯源认识表义偏旁的教学一般按照出示古文字或图画、了解表义偏旁意思的顺序来呈现。以草字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出示出两棵草的图片,再将这两棵草变形成“草”的古文字的样子,有茎有叶,最后将古文字中的“叶子”相连变形成“草”字头。教师以微课的“变形计”将偏旁演变过程以动态图文的形式呈现,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明白带草字头的字大多和草或植物有关。

 

  有些偏旁是由字变形来的,在这个变形过程中,其笔画、结构比例等可能发生细微的变化,而微课的“变形计”可以动态图文的形式呈现由偏旁到字的变形。例如,在木字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课展示树木落光叶子的样子,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木”字的古文字形X的来源:上面的部分表示树枝,下面的部分表示树根。经过演变,这一字形成为现代汉字“木”。当“木”字作为偏旁就写作木字旁,教师可借助微课的“变形计”让“木”字的身体变得瘦长,最后一笔捺的“脚”一缩,变成点,从而实现从“木”字到木字旁的变形。这一做法可以让学生在微课的动态演示中形象地记住木字旁。

 

  此外,微课还能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面对静态的教科书和板书的缺陷,通过辅助标志的引领聚焦学生的目光。例如,在提手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手掌的图片,并通过辅助标志将拇指和小指连起来、食指和无名指连起来、中指化作一竖贯穿手臂,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提手旁的原型。在辅助标示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将提手旁和手形联结,从而直观化认识提手旁的形和义。

 

  三、以微课的“形声色”设置多维链接,助力系统识字

 

  如果说以表义偏旁为基础的汉字学知识为系统化识字提供了知识基础,那么微课就为汉字学知识以生动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识字方式常常有抵触情绪,而微课能将知识借由形状、声音、颜色等载体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动态图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此外,微课还可以将拓展的各种资源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方式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整合和拓展知识。

 

  ()创设情境,融入游戏精神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1]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方便教师创设各种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创设有趣的识字故事,如“动物王国识字大赛”“识字大王游汉字王国”“偏旁雇佣员工考核”;可以在微课中创设游戏闯关活动,如读音关、意思关、扩展关、猜字谜等,让学生寓学于乐。以月字旁的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对月字旁的字是有知识基础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加入“我指你猜”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将“胸”“脑”“肩”“背”等字和人体部位对应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带有月字旁的字大多和身体部位有关。这部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体验和发现月字旁的秘密。此外,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微课制作工具让创设的情境更真实,如能模拟人物张口说话样子的来画、优芽、皮影客等软件。

 

  除了通过电脑素材创设情境录制微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创设情境制作微课。教师需要提前绘制情境中的背景和人,以手持图片的形式进行动画演示,并辅之以声音的配合来录制微课。在这种方式下,前期的手绘工作耗时较长,且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但其后期录制操作较为简单。以虫字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手绘一个以虫子为主角的森林情境,在该情境中,蝴蝶、蜻蜓、蜜蜂、蚂蚁、蝌蚪等都想加入虫子家族,它们都以自己名字与虫字旁相关的表意性说明自己想要加入虫子家族的理由。

 

  ()多维链接,拓展偏旁系统

 

  汉字是表意文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溯源认识表义偏旁,了解该偏旁系统代表的意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微课溯源帮助学生认识表义偏旁,从而辅助学生系统识字,而且可以借助微课进行多维链接,从而建起系统识字的“万丈高楼”,既帮助学生纵向链接,拓展识字,又帮助学生横向链接,减少错别字。

 

  1.纵向链接,拓展识字

 

  学习与巩固简单陈述性知识的常用策略之一是组织策略,该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记忆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3]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按照偏旁结构分类能降低识记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了解表义偏旁系统代表的意思后,还应通过微课引导学生拓展识记带有该偏旁系统的系列字,进而以一个偏旁串联起相关汉字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以表义偏旁为线索的“汉字树”,实现系统识字。

 

  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图片帮助学生成串识记以表义偏旁为基础的系列生字。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竹字头的系列生字:竹子做成的“筒”,竹条做成的“篮”、编成的“筐”,古代的书籍“简”。又如,教师可以创设“生字伙伴回家”的情境,如蝌蚪、蚯蚓、蝴蝶、蜜蜂、虹都想加入虫子家族,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拓展认识虫字旁的系列生字。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字自我介绍的形式展示汉字。例如:“我是小溪,是深涧中涓涓流淌的水;我是河流,流向湖泊和海洋;我是湖泊,地面低处的积水就形成了我;我是海洋,面积大,水量也大,小溪、河流都流到我这里。”又如:“食物本身的液体我们叫‘汁’,煮食物得到的液体我们叫‘汤’,粮食或水果发酵酿成的液体叫‘酒’。”这两个例子可以帮助学生识记带有三点水的系列生字。

 

  2.横向链接,区分偏旁

 

  针对有的表义偏旁形状相似,容易混淆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横向链接,帮助学生区分相近表义偏旁代表的意思,让学生对相近表义偏旁系统的字有进一步的认识。以折文旁和反文旁为例,折文旁在古代写作,读作zhǐ,表示“朝下的一只脚”。带有折文旁的字有“夏”“复”等:“夏”像人头、人身、人脚组成的高大人形,“复”表示人脚又回到老地方,它们都和脚有关。而反文旁在古代写作,读作 pū,表示“手持木棒敲打”。带有反文旁的字大都和手上的动作有关,如“教”表示“手持棍棒教育小儿学习”、“敲”表示“击打物体使之发声”。[4]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区分折文旁和反文旁的读音和意思,再分别拓展带有折文旁和反文旁的系列字,帮助学生借助字意加深对偏旁的理解。类似地,“幺”字旁和绞丝旁、单人旁和双人旁都可以借助微课帮助学生对其对比识记。

 

  有些形近字如“辨”“辩”“辫”既可以通过偏旁表义,又可以横向链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这三个形近字变身为“三姐妹”进行对比:大姐“辩”口齿伶俐,当了律师,在法庭上滔滔不绝;二姐“辨”得了法器竖撇,一看就能辨真伪,一听就知真假;小妹“辫”擅长编织,开了发廊,专给小朋友编头发。[5]横向链接形近字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偏旁的意思,从而识记形近字。类似地,“炮”“泡”“跑”“袍”几个字也可以借助微课横向对比识记。

 

  ()趣化表达,活化语言形式

 

  微课融形、声、色、态于一体,语言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让微课的语言更加吸引学生,教师除了在录制的过程中努力让声音抑扬顿挫,还应想方设法让微课的语言表达形式生动有趣。

 

  1.借助自述形式

 

  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展开教学,如让偏旁和生字自述,以此提高教学情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以竹字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竹子化身为竹精灵,为学生介绍自己的样子和竹字头的变形:“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森林小精灵‘竹’,我是根据竹叶的样子造的,古文字形的我就像两只下垂的竹叶。我还会变魔法呢,当我变身偏旁的时候就叫竹字头。你们瞧,我的身体发生了变化,竖和竖钩都变成了点,整个字还都变扁了。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认识我的家族成员吧……”在这一情境下,学生就像听朋友自我介绍一般聆听偏旁的自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自我介绍的形式帮助学生拓展识字。以提手旁的系列生字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如下自我介绍:“我是大力士‘掰’,虽然我没有三头六臂,但左中右结构的我有三个身体,‘手’‘分’‘手’,够霸气吧!我可是力量的最佳代表,用上我,可以把东西分开或者折断。掰面包,没问题;掰饼干,小意思;掰玉米,这可难不倒我。我是小心翼翼的‘捧’。你看,古文字中的我像用三只手托着东西,如果可以,我还希望我变出更多的手,这样就可以把手中的东西保护很好了。我是可怜虫‘扔’……”通过汉字自述,学生可以顺利将带有提手旁的字巧妙串联起来。

 

  2.讲述汉字故事

 

  低年级学生往往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制作有关某一表义偏旁的汉字故事微课,拓展该偏旁的系列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该偏旁和生字的理解。以虫字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虹”字也想加入虫字旁大家族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虹’不是‘虫’,为什么也带有虫字旁?”接着,教师讲述讲“虹”的故事:“原来‘虹’总是在雨后出现,它的形状就像是一条虫,古代的人们不明白‘虹’出现的原理,认为‘虹’就像是长在天上的七彩虫,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6]讲述汉字故事可以赋予汉字生命,使学生乐于亲近。

 

  3.创编记忆口诀

 

  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表义偏旁或者拓展识记带有该偏旁的字串,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创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学生形成以表义偏旁为线索的汉字系统。例如,教学统编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识记带有提手旁的系列生字,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编以下口诀:“两手分开掰掰掰,放在肩上扛扛扛,伸出手采摘摘摘,手心朝上捧捧捧,双手包住抱抱抱,用力一甩扔扔扔。”又如,为了区分折文旁和反文旁的字形,教师可以创编简单的顺口溜:“折文旁有三笔,二笔横撇不分离。反文旁有四笔,撇横撇捺要牢记。”再如,为了区分“辩”“辨”“辫”三个字,教师可以创编以下口诀:“说话说话辩辩辩,眼耳区分辩辨辨,编编辫子辫辫辫。”

 

  四、以微课的灵活性巧设机关,拓展学习空间

 

  微课的灵活性体现在可以人为控制微课的播放进度、语速和时间留白等。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微课的节奏,让微课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思考时间。以月字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人们熟悉的月字旁的字往往和月亮有关,为什么有些字和身体部分当上了朋友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在微课录制中放慢语速并适当停顿,或播放微课时主动按下暂停键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并循序渐进地提供线索。教师可先借助微课出示“月”和“肉”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可能是“肉”和“月”的小篆书写差不多,于是便将“肉”和“月”合二为一。这时候,学生的思路随着微课的播放不断深入。

 

  微课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它超越时空的限制。按照时间段分,微课可以分为课前微课、课中微课和课后微课,其呈现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课前微课可以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表义偏旁的古文字或图片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该偏旁的含义。又如,教师可以出示带有相同表义偏旁的字,如“田”“园”“圈”“国”,引导学生从一系列字中发现规律:都有国字框,猜测都和围墙、包围有关。课中微课旨在传递正确的知识并进行拓展,一般按照“溯源认识表义偏旁—了解表义偏旁的意思—拓展表义偏旁系统”的路径展开。课后微课可以是巩固该偏旁的意思,引导学生拓展更多该偏旁系统的字,也可以是在线完成相关练习等。虽然微课出现的时间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借助表义偏旁帮助学生系统化识字。作为数字化资源,微课拓宽了教学的时空,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随时听、反复听教学重难点。

 

  五、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可以借助技术“东风”,以微课的“变形计”“形声色”和灵活性帮助学生形象认识表义偏旁、了解该偏旁系统代表的意思、拓展带有该偏旁的系列生字,从而为系统识字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1.

 

  [2]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运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3]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19320.

 

  [4]金文伟,曾红,温莉.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122123205207.

 

  [5]林锋.巧用微课解码汉字[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1):2224129.

 

  [6]丁华芳.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学术刊)2020(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