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乘着文化自信的春风,立足湖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省情,正视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发展的瓶颈,着力探索如何推动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形成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相承接、与青少年文化需求相符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湖湘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青少年群体;守正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认知、价值观念等,可以为青少年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发扬,既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核心要义,也是文化艺术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笔者结合调研情况,浅析湖南在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和模式。  

一、根植沃土,纵享锦绣潇湘深厚文韵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包括屡开风气之先的湖南文艺,历来就是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风化人的价值理念源泉,主要体现在:  

(一)湖湘文化的美学品格和民俗风格是强化青少年身份认同的重要源泉。湖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在文物方面:全省已查明登记的可移动文物200万余件、不可移动文物2036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39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3处。国家大遗址10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39处。中国传统村落658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和省级文物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28个,占全国十分之一。革命文物资源总量稳居全国前列,共有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2300余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66家、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片区5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8个、省级项目32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在传统戏曲方面:湖南地方戏曲有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19个地方剧种,誉称“十九和弦”。  

可以说,湖湘传统文化以综合化的资源优势可以满足青少年对本土传统文化各方面的欣赏和审美需求。其所呈现的有无相生的创作原理、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以善为美的艺术内核等特征,融合了湖湘哲学、建筑美学、诗学、史学、歌舞、书法、绘画、音律学等专业精髓,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情。此外,湖南地处洞庭湖以南,五岭以北,处于东南沿海文化向中西部内陆文化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由汉、土家、苗、侗、瑶等50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的省份。典型的中部地理位置,交融杂糅的文化风格,风情独具的人情物理和奇艺巧技,孕育、创造、发展、传承出了湖南传统文化的民俗风格,具有丰富生动的地域性和民间性色彩,是青少年加强地域身份情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思想源泉。  

(二)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和价值内核是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重要源泉。古代湖南地处蛮荒之地,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也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这种环境,培育了湖南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湖南自古有“古道圣土”“屈贾之乡”和“潇湘洙泗”的美誉。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而这种乐章,在后世三湘儿女的言行事迹中,都得到了悠远的回响。从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到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从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草圣怀素,到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从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到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从民国志士黄兴、蔡锷、宋教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等,都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造福祉的责任担当。  

在湖湘文化精神底色的熏染下,不管是地方戏曲,还是民间故事,始终秉持着忠义报国、惩恶扬善、褒信贬伪、求真立诚、重节尚义等精神要旨。阮籍曾在《乐论》中指出“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故有火焰赴水之歌”。这种慷慨激昂,便是湖湘文化的血脉基因。所以说,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是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二、立足现实,正视青少群体传承瓶颈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下,促进青少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青少年学习、理解、践行传统文化的机制与环境还存在诸多制约和瓶颈。  

(一)从工作推动来看,存在重单线轻联动的现象。学校、公共文化场馆、社区等机构统一、联动的管理协调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受部门职能分割和权限不同的影响,条块、区域分割还比较严重,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但如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目前来看,各地各部门都还处在摸索阶段,优秀传统文化国民教育、宣传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导致项目孤立化、传统内容碎片化,影响了传承效果。  

(二)从传承模式来看,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各地都大兴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基地、传统文化连片区等,但存在重仿建轻保护现象,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不够,没有历史真实感、厚重感和底蕴感。在宣传教育普及方面,各机构重在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的组织策划,对于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通俗化阐释、系统性教育抓得少一些,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释的现象也仍然存在。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的国学教育、礼仪教育、民间风俗、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偏重应试、考证等功利性的倾向,基本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机械灌输,更多的是让青少年背诵知识点和简单模仿传统仪式或程式,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气节、价值立场、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的深入挖掘和宣讲,存在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零散化、表面化、“两张皮”等现象。  

(三)从资源利用看,存在重转化轻品质的现象。文创产品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表现载体,是青少年普遍比较感兴趣的部分。但是创意产业只有好的创意和内容才能够真正吸引、打动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原创内容生产艰难。湖南在用动漫手段创造性转化利用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过很多积极的尝试,如走出国门的《奇迹游》,就是一部将神话历史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奇幻冒险片,深受青少年喜欢。尽管越来越多的机构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具有原创能力的动漫人才却屈指可数,开发传统文化的原创IP极其艰难。加上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传承方式大多都是师傅带徒弟、父亲带儿子的传统方式,生产传统文化周边产品时,很容易陷入模仿制作的困局,缺乏设计创新意识,艺术修养、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不高,出现了模仿同质的多、创意创新的少,大众的不精致、精致的不大众等一系列问题,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工艺行业整体对青少年群体的实力和吸引力显得不足。  

三、着眼长远,探索守正固本创新路径  

怎样破除瓶颈?如何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式扶持,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筑牢根子,打造良好社会生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是多轮驱动、全面发力的系统工程,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动配合,形成传统文化传承一体两翼、相互协作的模式。总的来说,湖南目前形成了坚持各级领导高位推动、重大活动特色带动的模式。《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出台,打出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组合拳”。精心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湖南艺术节等重大主题活动,全省少年儿童“三湘读书月”、青少年知识讲坛、世界读书日等专题活动,打造湖南名家名师传艺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促进湖湘传统文化老有所“传”,新有所“承”。除了在文化系统形成内循环外,还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大循环。具体来说,学校要做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实践,分阶段引导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从感性亲近到理性认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机构应充分依托阵地资源和主题活动,组织学校老师、青少年以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实践活动。宣传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应联合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文物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着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http://www.pingkanwang.com/  

(二)壮大底子,搞好精品项目储备。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的标志看作品,基础在创作。我们要围绕“怎样抓针对青少年的创作”“动力从哪儿来”“效益如何体现”等关键问题,统筹资源配置,强化系统推进,致力推出一批有湘味儿的扛鼎项目。这个问题上,不妨有点“本本主义”,精益求精抓好项目创作。好的项目从哪里来?一是要加强规划扶持。要加强项目创意策划和规划论证,实行重点项目创作生产关口前移,严格落实项目题材、作品生产效益和主创团队“三论证”。规划论证要科学严密,富有前瞻性,像吃汤圆一样,“口里吃一个,筷子夹一个,眼里看一个”,储备一批题材,推出一批项目。同时要强化统筹协调,搞好孵化培育,因时而变、推陈出新,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二是要把创作扎根在生活。作品要上去,作者要下去。要走进青少年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衣食住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编排作品。三是要注重锤炼打磨。打造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必须有“水滴石穿”的韧劲,以“工匠精神”去精雕细琢、反复锤炼,做到项目不成熟、坚决不运行。  

(三)拓展路子,形成区域辐射效应。过去的几年里,湖南率先开展了传统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涵盖全国100多个剧种、300多个剧目、总时长达到20600多分钟的戏曲动画片,已送达我省60多个学校、50多个青少年宫、1100个社区、2000余个农村文化站,覆盖人群达3500万,让传统戏曲穿上动漫新衣,成为让孩子们接触、接受、喜爱传统的合理路径。湖南还在全国首创“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的节目模式,文化系统与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合作推出了《小戏骨》品牌栏目,已经录制播出了由青少年主演的《补锅》《刘三姐》等10余部经典剧目,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网上点击播出突破亿次大关。全省少年儿童“三湘读书月”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已开展近十年,形成了以省少年儿童馆为中心、各市州区县图书馆为骨干、中小学校为基础的运作网络,有效地推进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入开展。在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双轮驱动,采取“民办公助”,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积极引导、撬动民营机构、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同时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拓展营销渠道,进一步释放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辐射影响力。  

“两岸潮平阔,风正一帆悬”。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发扬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乘着文化自信的春风,我们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努力实现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形成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湖南模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精神食粮。